第21部分(第2/4 頁)
建設根據地的問題,毛澤東一直把它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粟裕回憶道:“毛澤東同志很注意對部隊進行建立根據地思想的教育。他常說,人不能老走著,老站著,也得有坐下來的時候,坐下來就靠屁股,根據地就是人民的屁股。毛澤東同志深入淺出的比喻,很有說服力。”⒁
在邊界的全盛時期,黨、紅軍和根據地的建設都有很大發展。毛澤東總結道:當時邊界黨的政策是:“堅決地和敵人作鬥爭,造成羅霄山脈中段政權,反對逃跑主義;深入割據地區的土地革命;軍隊的黨幫助地方黨的發展,軍隊的武裝幫助地方武裝的發展;對統治勢力比較強大的湖南取守勢,對統治勢力比較薄弱的江西取攻勢;用大力經營永新,創造群眾的割據,佈置長期鬥爭;集中紅軍相機迎擊當前之敵,反對分兵,避免被敵人各個擊破;割據地區的擴大采取波浪式的推進政策,反對冒進政策。”⒂由於政策得當,加上地形有利,湘贛兩省“進剿”軍又不盡一致,才有了四月至七月的各次勝利。
正當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生氣勃勃地進入全盛時期時,一個沉重的打擊突然到來,那就是在中共湖南省委錯誤指導下導致的“八月失敗”。
湖南省委經多次破壞後,到一九二八年四月間工作漸趨正常。五月,省委機關由湘潭遷到安源,安源到寧岡只有四五天路程,同井岡山的聯絡便更加密切起來。省委曾先後派湘東特委委員袁德生、醴陵縣委書記杜修經等為巡視員,多次來到井岡山。
湖南省委對井岡山發出的指示,最初是比較符合實際的。他們在五月間給毛澤東、朱德等的信中,強調目前應該積極的,是更加深入湘贛邊界的鬥爭,造成群眾割據,“應以寧岡做軍事大本營”。這些主張,毛澤東表示同意。他在六月十六日以邊界特委名義給湘、贛兩省委轉中共中央的信中,再次申述堅持以寧岡為大本營的湘贛邊界武裝割據的三條理由:“A、此間系羅霄山脈中段,地勢極好,易守難攻。B、黨在此間是由無組織進為有組織,民眾比較有基礎(赤衛隊、赤色游擊隊組織了),棄之可惜。C、湘南、贛南只能影響一省並只及於上游,此間可影響兩省並能及於下游。”但湖南省委到六月十九日的信中卻提出:“以後四軍須集中力量向湘南發展,與湘南工農暴動相一致,進而造成湘南割據,實現中央所指示的割據贛邊及湘粵大道計劃。”⒃同月二十六日,又致信邊界特委:“省委決定四軍攻永新敵軍後,立即向湘南發展,留袁文才同志一營守山”,“澤東同志須隨軍出發,省委派楊開明同志為特委書記”。並致信四軍軍委:“希望毫不猶豫的立即執行。”規定成立四軍前敵委員會,指揮四軍和湘南黨務及群眾工作,以毛澤東為書記;派杜修經為省委巡視員,幫助前委工作。⒄
湖南省委這個指示,使毛澤東十分為難。三月間,他已有過奉湘南特委之命進軍湘南而使井岡山根據地遭受損失的慘痛教訓。現在,統治階級正處在暫時穩定時期,湖南的國民黨兵力又比江西強得多,向湘南進軍顯然十分不利。在這種情況下,對上級的指示“不從則跡近違抗,從則明知失敗,真是不好處”。但他這時已對事情看得很清楚了,決心力持異議。
六月三十日,毛澤東在永新縣城主持召開中共湘贛邊界特委、紅四軍軍委和永新縣委聯席會議進行討論,杜修經、袁德勝也參加了。會議堅持從實際情況出發,“決定四軍仍應繼續在湘贛邊界各縣作深入群眾工作,建設鞏固的根據地。有此根據地,再向湘、贛推進,則紅軍所到之處其割據方鞏固,不易為敵人消滅”。
會後,毛澤東在七月四日代表中共湘贛邊界特委、紅四軍軍委給湖南省委寫了報告,陳述作出這個決定的六條理由:一、紅四軍正根據中央和湖南省委批准的計劃,建設以寧岡為大本營的根據地,洗刷“近於流寇”的“遺毒”,永新、寧岡二縣群眾已普遍起來,不宜輕率變動。二、“湘省敵人非常強硬,實厚力強,不似贛敵易攻”。“故為避免硬戰計,此時不宜向湘省衝擊,反轉更深入了敵人的重圍,恐招全軍覆滅之禍。”三、“寧岡能成為軍事大本營者,即在山勢既大且險,路通兩省,勝固可以守,敗亦可以跑”,“實在可以與敵人作長期的鬥爭,若此刻輕易脫離寧岡,‘虎落平陽被犬欺’,四軍非常危險”。四、過去全國暴動,各地曾蓬勃一時,一旦敵人反攻,則如水洗河,一敗塗地。這都是因為“不求基礎鞏固,只求聲勢浩大”的緣故。因此,我們全力在永新、寧岡工作,建設羅霄山脈中段的政權,求得鞏固的基礎,這“絕非保守觀念”。五、湘南各縣經濟破產,土豪打盡。四軍此刻到湘南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