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生結婚,共生五男二女,但四個都夭折了,只剩下毛澤東、毛澤民、毛澤覃三兄弟。
作為普通的農村婦女,文七妹一生默默地操持家務,撫養兒輩。她待人接物,純樸善良,極富同情心。災荒年月,常揹著丈夫送米給討荒的人。平時還虔誠地燒香拜佛,把“積德行善”、“因果報應”一類的信念灌輸給孩子。毛澤東九歲時和母親認真討論過用什麼辦法讓父親也信佛的問題。十五歲那年,母親病了,他還專程到過南嶽衡山進香許願。當時他未必懂得多少佛教的道理,但母親的言傳身教,使毛澤東從小同情貧弱,樂於助人。
附近一個毛姓農民,曾收下定金把豬賣給了毛順生。過幾天父親派毛澤東去趕豬時,豬價已漲了。這個農民嘆氣,埋怨自己運氣不好,還說少了幾塊錢對富人不打緊,對窮人家裡卻是個大空缺。毛澤東聽後就把這樁買賣退掉了。
毛澤東十一歲那年,毛順生要買進堂弟毛菊生賴以活命的七畝田產,毛澤東和母親的態度是一致的,都覺得應該設法賙濟毛菊生渡過難關,不應該乘機買他的田產。毛順生卻認為用錢買田是天經地義的事。母子倆的勸說自然沒有效果,卻給毛澤東留下很深的印象。建國後,他多次對毛菊生的兒子毛澤連說:舊社會那種私有制,使兄弟間也不顧情義,我父親和二叔是堂兄弟,到買二叔那七畝田時,就只顧自己發財,什麼勸說都聽不進去。②
毛澤東對母親的感情很深。一九一八年夏,他從長沙赴北京前夕,十分掛念在外婆家養病的母親,特地請人開了一個藥方寄給舅父。次年春返回長沙,便把母親接來就醫。十月五日,文七妹患瘰癧(俗稱疝子頸)病逝,終年五十二歲。毛澤東日夜兼程從長沙趕回韶山守靈,並和淚寫下一篇情義深長的《祭母文》。他這樣追念母親:“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愷惻慈祥,感動庶匯。愛力所及,原本真誠。不作誑言,不存欺心……潔淨之風,傳遍戚里。”當時,毛澤東還給同學鄒蘊真寫信說:世界上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損人的,可以損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親便屬於第三種人。母親對他的影響力,在他的一生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來。
母親去世後,毛澤東把父親接到長沙住了一陣。父親後來不再幹涉他的選擇,繼續供他上學。毛澤東是很感激的。毛順生於一九二○年一月二十三日患急性傷寒去世,時年五十歲。
父母的教養對兒童成長的關係很大,學堂的教育則影響著少年未來的發展。
毛澤東童年時代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湘鄉唐家坨的外婆家度過的。外祖父家雖是務農的,但有一個舅舅在開館教讀,毛澤東有時也在那裡聽聽。直到一九○二年八歲時,父母把他接回韶山入私塾開始讀書。十六歲前,中間曾停學兩年在家務農,其餘時間內他先後在韶山一帶的南岸、關公橋、橋頭灣、鍾家灣、井灣裡、烏龜井、東茅塘六處私塾讀書。毛澤東後來把自己的私塾生活概括為“六年孔夫子”③。在上學期間,他早晚還要放牛拾糞,農忙時也參加收割莊稼。
這時,科舉已經廢除,新式學堂已經開設。西學東漸、赴東瀛求學已成時代風氣。就在毛澤東八歲接受啟蒙那年,後來對他影響很大的恩師楊昌濟和他欽佩的文化巨人周樹人(魯迅)先後去了日本。在韶山,私塾仍是兒童們求學的唯一選擇。父親供他念書,沒有多大的雄心,無非是略識幾個字,便於記帳或打官司等。毛澤東照例從《三字經》、《百家姓》、《增廣賢文》、《幼學瓊林》這些普及讀物入門,去接觸他從小注定要接受的儒家文化傳統。隨後是點讀“四書”“五經”。韶山毛澤東紀念館至今還儲存著他小時候讀過的《詩經》和《論語》。
毛澤東不大喜歡這些枯燥難懂的經書,但他有著過人的記憶力和理解力,仍然學得很好。自幼爛熟於胸的知識,是很難抹去的,成年後常會自然地使用。以後,讀了《左傳》,使他對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六年“孔夫子”的教育,培養了他“鑑古知今”的愛好,幫助了他後來的“古為今用”。
少年時的毛澤東很相信孔孟之道,而老師照本宣科的教法對他沒有吸引力。一九○八年在井灣裡私塾就讀時,他最愛讀被塾師稱為“閒書”和“雜書”的《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精忠嶽傳》、《隋唐演義》等舊小說。在學校裡,老師不讓讀,他用課本擋住偷著讀;在家裡,父親不讓讀,他就用布把窗戶遮住,使父親看不見燈光。
毛澤東讀了這些故事,他就和小朋友乃至村裡的老人們互相講述。他後來回憶說:“有一天我忽然想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