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第1/4 頁)
不可能的。“東邊的路,是將來必走的,是長時期內戰略進攻的方向。”
對下一步的行動方向,毛澤東說:是要在陝南、甘肅、陝北、寧夏“四中擇一”,因為“方向在一個時期中只能一個”。他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作了比較:陝北,沒有飯吃,地域狹小,不能去;寧夏,黃河南岸不大,雖有金馬池,但從政治、經濟觀點著眼不應去,因為馬鴻逵可能爭取或守中立,軍事上此地不能守,綏遠亦然;陝南是重要的戰略區域又有紅軍,但須注意,或者去時易回時難,或者國民黨軍隊在西安、襄陽間築堡壘,不能出東方;“甘肅是上述幾條路的必由之路。地方雖不好,但有極重要的意義。再在三邊及甘北弄它一塊。地廣人稀,敵人以後進攻困難。這是這一時期的任務。”“最好的路,是得到炮兵,向南去。否則只有把蔣調到甘肅,乘其疲而擊之。糧食有了,再往東邊。”
他在報告中還著重地提出紅軍政治學校的問題,說:要弄西北局面及全國大局面,沒有大批幹部是不行的,現在不解決這個問題,將來會犯罪;“要首先看明天,再來看今天。不看今天,是空談。不看明天,就是政治上的近視眼。”我們有責任“引導同志們看得遠”,辦一所紅軍大學來培養大批幹部,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⒇
會議經過討論,同意毛澤東的報告,決定紅一方面軍主力西征,並在瓦窯堡創辦紅軍大學。
會後,毛澤東連續出席五月十五、十七、十九、二十、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八日的七次政治局常委會議,逐項落實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提出的任務。
在這些任務中,最緊迫的是西征甘肅的軍事行動。五月十八日,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下達西征戰役命令,決定以紅一方面軍主力一萬三千多人組成西方野戰軍,由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向陝、甘、寧邊界地區發動進攻;其餘部隊留在南線、東線牽制國民黨的軍隊,以掩護紅軍主力西征和保衛陝甘根據地。
彭德懷西方野戰軍從五月十九日起出發西征。因為這一地區是回民聚居的地區,毛澤東在二十五日釋出了《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對回族人民的宣言》,提出:“主張回民自己的事情,完全由回民自己解決”;“擔保回民信仰的絕對自由”;“願意武裝回民,成立獨立的回民抗日軍”;“取消軍閥官僚民團的一切苛捐雜稅,改善回民的生活。”(21)西方野戰軍接連取勝,相繼佔領了陝甘寧三省邊界的大片地區。在作戰中,紅軍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東北軍工作的指導原則》,著重打擊馬鴻逵、馬鴻賓部和地方民團;原則上避免同東北軍作戰,同東北軍騎兵第六師達成互不侵犯協議,但對接受蔣介石命令向紅軍進犯的何柱國騎兵師準備適當還擊。毛澤東致電彭德懷說:“對西征以來的整個指揮,我都是同意的。”“對何柱國指揮‘進剿’之東北軍,宜決定消滅其一部,這樣做不會妨礙大局,反有利於大局。”(22)西方野戰軍在作戰中俘獲了何柱國騎兵師部分官兵,在經過“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教育後,全部釋放,馬匹和武器也一併歸還。這樣又促進了紅軍和東北軍合作關係的發展。
西方野戰軍的作戰到八月一日結束,進行休整。這次戰役,歷時兩個半月,共消滅敵人、俘敵旅長以下二千餘人槍,戰馬五百餘匹;開闢了橫寬二百多公里的新區,使陝甘根據地發展成陝甘寧根據地;擴大了紅軍,組建了兩個騎兵團,發展了地方武裝;徵集了大批資財。這為迎接紅二、四方面軍北上打好了基礎。
正當西征戰役正在進行的時候,一位外國朋友、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在七月初冒著生命危險進入陝甘寧革命根據地,進行實地採訪。他到了中共中央所在地保安以後,見到了毛澤東。斯諾不久後這樣記下他最初見到毛澤東時的印象:
“在我看來,毛澤東是一個令人極感興趣而複雜的人。他有著中國農民的質樸純真的性格,頗有幽默感,喜歡憨笑。甚至在說到自己的時候和蘇維埃的缺點的時候他也笑得厲害——但是這種孩子氣的笑,絲毫也不會動搖他內心對他目標的信念。他說話平易,生活簡樸,有些人可能以為他有點粗俗。然而他把天真質樸的奇怪品質同銳利的機智和老練的世故結合了起來。”
“我想我第一次的印象——主要是天生精明這一點——大概是不錯的。然而毛澤東還是一個精通中國舊學的有成就的學者,他博覽群書,對哲學和歷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講和寫作的才能,記憶力異乎常人,專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尋常,個人習慣和外表落拓不羈,但是對於工作卻事無鉅細都一絲不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