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渡過難關。因為在遇到困境的時候,這種心靈深處的信仰,會喚起全民族團結一致,可以化作人們突破重圍的勇氣和力量,可以化作巨大的凝聚力,是精神動力的來源。
三、經濟、文化的奇蹟/312
在日本教育成功模仿了美國之後,日本人的社會生活也在做出改變。戰後的日本人對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充滿了羨慕,他們十分嚮往這種西方的生活。日本人一方面是傳統的民族,而另一方面又對時代潮流充滿興趣,他們想要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學習美國人。
四、花紅柳綠的商業區和特色新一代/320
“澀谷新人類”是追求擺脫傳統,彰顯個性的一代,但有時這種追求也會有超越界限的時候。日本社會在很多年以前曾經出現了“援助交際”的現象,而這個現象的發源地就是澀谷。
五、“一億總中流”的“後現代”社會/323
在中國乘坐公共汽車,如果遇到老人,給他們讓座會讓人覺得有禮貌,可是在日本如果給60多歲的老人讓座他們一定不會坐下,更不會表示感謝,因為這種年齡在日本還並不需要讓座,他們會覺得自己在別人眼裡看來很老。
六、環保的日本人與“摳門”的日本人/331
日本在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開始“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這種現象對環保、對節約資源都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地球的環境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在“回收館”這個商場中出售的物品,都是人們在傷害了地球之後留下的證據。
序言
二戰後的美國掀起了一股日本文化研究熱潮,出版了不少有關日本的著作,在這些著作中,最為中國人熟悉的,恐怕就是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而在這本書裡,作者反覆強調的,除了為中國人略知一二的日本“武士道”外,還有中國人不甚熟悉的日本的“恥文化”。
雖然本尼迪克特並沒有用“恥文化”涵蓋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只是著重向人們展示“恥文化”這一特定範疇下的日本文化,並確實用“恥文化”3個字生動清晰地勾勒出日本的民族性格。但還是有不少日本學者對她的“恥文化”說不以為然,認為它既有失偏頗,又沒有詮釋清楚日本人複雜的特性,況且本尼迪克特最終也沒有給一個明確的回答,為什麼日本人在醉心於菊花藝術的同時,又崇尚刀劍武士,為什麼“恥文化”下的日本充滿矛盾……
日本人真正的性格遠比本尼迪克特筆下描述的要複雜得多。日本人內心深處潛藏著世人看來對立的兩面,他既可以服從,又可以反叛。當他未達到“圓熟”時,他的性格是服從、剋制、無私、自我犧牲,還有敏感和易怒;當他達到“圓熟”或認為反抗會達到圓滿時,就可以衝破人情的束縛,打破恥辱的壓力,成為神一樣自由的人,偶爾也表現為自由、放縱、叛逆和傲慢。
日本人性格的兩重性讓世界嘖嘖稱奇,本尼迪克特在概括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時說道,那是一種既可以絕對順從家庭的安排走進婚姻,也可以自由戀愛的特性;既可以無私地享受極端的義務,也可以沉湎於享樂和安逸;既謹慎怯懦,又勇敢魯莽;既溫文有禮,又桀驁不馴;對上級有時盲目服從,又頑固反抗;既極端保守,又非常開放;既有菊的柔順和傷感,又有刀的鋒利和進攻性……
日本人矛盾的性格造成了他們做什麼事情都盡心盡力,而且非常容易走極端。這種民族性格對日本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就像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他們的順從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建立法制化社會,也有利於剋制現代社會平等自由氾濫造成的混亂,但是這種順從與犧牲精神一旦被有野心的人利用,就很可能造成二戰時期的慘劇。他們的放縱與反抗有利於打破陳規,促進創新和發展,也有利於消除上級的蠱惑和矇蔽,但是這種自由也容易發展成為極端的無政府主義,造成整個集體的放縱和失控,日本軍國主義復辟的活動日益高漲也是這種反情緒的產物。
曾經,日本人在罪與恥間迂迴穿梭,終究其“恥”的本性佔據上鋒。日本人要不要或是何時能擺脫順從又反抗的極端行為,消除自卑與高傲的矛盾性格,我們不得而知。一個民族的根性是優是劣,是好是壞,評判的標準又是什麼?如此繁雜的問題豈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說一千道一萬,終歸還是那個道理,任何事物的發展總要順應潮流而行,逆天行道,其下場有史可鑑!
。。
一、恥與罪之間的日本文化(1)
以強者為榮、弱者為恥是日本人最顯著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