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29軍副軍長佟麟閣和132師師長趙登禹都殉國身亡。
據說當時有美方代表前來調停,要求雙方停火。但現實情況與其說是停火,不如說是日寇緩兵增援。不久,北平、天津失守,連雲港等地也被敵人佔領。日軍進而向內蒙、中原一帶進逼。由於形勢逆轉,我軍奉命退守盧溝橋。
隨著戰爭形勢逐漸惡化,1938年正月初三,220團再次奉命轉戰河南省清化縣。這一天清早八時許,日寇仍以飛機、大炮、坦克等重型火力做掩護,向我方猛烈襲擊。劉思遠記得,當時他的右半身一連受傷五處,因流血過多而暈倒在地。身邊一位戰友王齋柱揹他前進,行約半里許,王齋柱被飛彈擊中胸部,兩人互相攙扶又走了20多步,王齋柱氣絕身亡。劉思遠奮力掙扎著獨自走了半里來路程,碰到救護隊。救護隊將他抬到後方團部,搶救治療。
由於戰火節節逼近,翌日天明,他被送到鞏縣國民黨第12收容所治療。過了一個星期,又轉到陝西華陰縣陸軍第二後方醫院。1938年2月間,劉思遠又被送到千陽縣106醫院療養。
106醫院在千陽
採訪91歲劉思遠時,一個最為關鍵的問題是:在河南受傷的29軍傷兵怎麼到陝西省千陽縣了?2009年2月15日,在去劉思遠老人的家的途中,記者看見了屹立在千陽縣中心的原國民黨106醫院舊址:一座修建於宋代的泰山廟。當時,在千陽縣的國軍106醫院共有6所醫院,都臨時建立在文廟、城隍廟、永寧寺、泰山廟、三義廟、十坊院6所廟宇。劉思遠老人在抗戰初期在盧溝橋等戰場多次負傷後,就在泰山廟住過。
在1985年6月陝西省千陽《文史資料選輯》第一輯上這樣記載: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戰爭開始不幾天,平津淪陷,河北、山西相繼告急。侵略軍的矛頭沿隴海、同蒲兩線向陝西潼關逼近。……前線負傷戰士需轉送到後方醫治療。基於這種情況,軍政部軍醫署所轄106醫院便來到千陽。直到1942年3月,106醫院才奉命調離千陽,赴寶雞下馬營,後遷往蘭州等地。
106醫院是在太原勢不能守的情形,在山西臨汾臨時組成。1938年1月經西安、鳳翔來到千陽。該院自院長薄鑑文以下共有官兵二百多名,其中多數是山西各縣人,有醫官十多人,看護隊百餘人。為了便於管理傷兵,還在編制以外設副院長一人,由李廣陽充任。該院來千陽以後,縣城內外幾座廟宇都做了粉刷,還動員附近民眾騰出了一些住宅,供傷兵和醫護人員使用。
1938年3月以後,國民黨軍隊傷員不斷地被送到106醫院,最多時在千人以上。千陽縣城平日居民稀少,突然增加如此多的醫護及傷兵人員,街道里巷,軍民混雜,不辨孰多孰少。
106醫院的傷兵員大部分系馮玉祥將軍的舊部29軍的官兵。他們中大部分尚有革命軍的素質。然而仍有少量輕傷者以及傷愈未歸隊者外出騷擾百姓,甚至聚眾鬧事。管理傷兵、維持社會秩序,當時便成了醫院及地方政府一件最難的事情。
醫院負責管理傷兵的副院長李廣陽是青紅幫中的頭兒。來千陽以後,李廣陽多次開山堂,收徒弟,大凡傷兵中的活動分子都成了他的門徒,每逢傷兵鬧事,只要李廣陽出面,風波便告平息。他設定禁閉室,實行責戒。有一次,一個傷兵在北城外損壞了群眾的高粱,被告發在醫院,李將此人叫來責打了一頓,關入禁閉室。
又有一次,傷兵李玉龍在街上喝酒未付酒錢,還摔碎了杯子,被劉思遠發現,告知排長郭祥民。李玉龍為免受處分,自動向商家付清酒錢,隨後去向排長打了報告。排長郭祥民勉勵他說:“知錯就好,再不能這樣做,咱們是馮司令(馮玉祥)、29軍的隊伍,不要損壞馮司令和29軍的名譽啊。”
106醫院出來的傷兵,有的自找物件,有的接來家屬在千陽落戶。他們當中有的當鐵匠、木匠,也有從事農業或擺攤、開店、串鄉當小販的,都成為千陽居民的一個組成部分。1938年2月間,到千陽縣療養的劉思遠傷愈後也留居千陽,1941年至1942年在千陽開設照相館。
1944年劉思遠和愛人在原106醫院認識並結婚,第二年日本投降,千陽縣城滿街放炮慶祝。劉思遠所開的店鋪在1956年千陽的工商戶接受社會主義改造時,納入合作商店之列,劉思遠又任服務合作社門市部主任。如今改革開放30多年了,劉思遠也退休30多年了。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蔣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