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愈講愈多,也更願意和對方保持良好互動。
我有個朋友是個問問題高手,不管什麼話題,他總能找出讓對方說更多的要點。
例如有一次他的同事只不過抱怨了一句:“我對電腦真是沒轍。”
他就這麼接下話來:“喔?你是做報表時遇到了什麼困難嗎?”
這句話不但表達了關心,兩人的對話也開始順著他的問話展開。
接下來,朋友還以自己的電腦專業幫助那位同事,藉著瞭解那位同事的業務和工作內容,還因此發現一項機密——原來,老闆想要一份近年來損益的對比報表,朋友一瞄之下真是嚇一大跳,因為今年的收益比往年少了快百分之八十,公司經營簡直搖搖欲墜。當下朋友決定趕快離職,以免被颱風尾掃到。
果不其然,他離開後不到半年,公司宣佈倒閉,還惡意關廠,上百名員工舉白布條抗議,簡直欲哭無淚。
回到正題,我想說的是,問句,可說是促進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最佳句型。而為了讓兩人的交談能持續,說話的人和聽話的人必須遵守一直互換位置的遊戲規則才行。
這就好比交通規則,即使沒有警察指揮,大家也都會遵守紅燈停、綠燈行的規則,否則便會造成交通阻塞。交談時如果沒有遵守這樣的規則,一樣也會造成語言溝通的阻礙。
所以,別忘了在談話後問一些問題,或是給對方問問題的機會。這樣不斷互換位置的談話,就好像打排球一樣,有來有往,兩人都說得起勁,這才是成功交談的第一步。有了這第一步,其實你和對方的關係就已經更深一層,你的人際關係也就更進一步了。
天擇黑匣子
問與答的80/20法則
經過行為科學家六十年來的研究,面對面溝通時,三大要素影響力的比率是:文字百分之七,聲音百分之三十八,肢體語言百分之五十五。
而在溝透過程中,百分之八十是傾聽,其餘百分之二十是說話;百分之二十的說話中,“問問題”又佔了百分之八十,以問問題而言,愈簡單明確愈好,答案非是即否,並以自在的態度和緩和的語調為之,那麼一般人的接受程度都極高。
由研究中可以明顯看出來,“問話”的重要性,能夠藉由問對問題,進入對方的頻道,你就掌握了與對方互動的最佳關係。
天擇律49 裝懂和無知的人最讓人討厭
大家聚在一起聊天時,如果你什麼話題都插不上嘴,別人談起正紅的“川普、清崎”,你還以為是新的日本名牌服飾,就會讓人覺得你孤陋寡聞、太落伍,有時候還會引來別人的嘲笑。而不懂裝懂的人則會讓人厭惡。
像我認識的一個小雜誌社的主編,他就是不管何時何地都要裝得自己很行、很懂的樣子。他總是用一臉沉重的表情,緩慢地點點頭,然後用沉重的語調陳述意見,好像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但不管他再怎麼故作姿態,擺出自己是個大人物的模樣,都無法打動人心,因為他的談話內容總不脫報紙、週刊的範圍。
說穿了,他也只會一些現學現賣的本事,根本無法深入字裡行間的奧妙所在,或者只能把看到的一點皮毛放在嘴邊重複敘述而已,使得朋友們一看到他開啟話匣子,就得痛苦地咬著牙忍耐,“真受不了,他又來了!”
這位主編之所以這樣,也算是一種自傲吧!自己明明沒有那麼聰明,卻又愛裝出什麼都懂的樣子。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什麼都知道的,如果他什麼都懂,卻被埋沒在一個小雜誌社裡,豈不是太可惜了嗎?
每個人都有他擅長和不擅長之處,因為工作、環境的緣故,每個人接受的知識、資訊都不一樣,而且依工作忙碌程度的不同,看書或吸收資訊的時間自然也會有所差異。所以,並不見得人應該每件事都要懂,但就像孔子說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如果真的不知道,就大方承認自己不知道,然後自己事後去惡補;硬要裝作自己什麼都知道,只能糊弄外行人,在內行人面前只是顯得自己更無知,更會被人瞧不起。
一般人是無法深入各種知識範圍的,所以對不明白的事,直截了當地說不知道,再向別人請教就好了。相對地,對於自己擅長的事情,就要學著壓抑自滿的情緒,剖析其中的奧妙讓對方瞭解,這才是大人物的行徑。
最聰明的談話技巧,就是先用謙虛的態度進入話題中心,再慢慢引入自己最擅長的部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比如和同事一同吃飯時,如果她們聊些什麼連續劇或是演藝圈的八卦,而這時你一點興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