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3/4 頁)
陸同。
陽羨令,漢舊縣。
臨津令,故屬陽羨,立郡分立。
義鄉令,故屬長城、陽羨,立郡分立。
國山令,故屬陽羨,立郡分立。
綏安令,武帝永初三年,分宣城之廣德、吳興之故鄣、長城及陽羨、義鄉五縣立。
南蘭陵太守蘭陵郡別見,領縣二,戶一千五百九十三,口一萬六百三十四。
蘭陵令。別見
承令別見,文帝元嘉十二年,以合鄉縣並承。《永初郡國》、何、徐並無合鄉縣。
南東莞太守東莞郡別見,《永初郡國》又有蓋縣別見。領縣三,戶一千四百二十四,口九千八百五十四。
莒令。別見
東莞令別見,文帝元嘉十二年,以蓋縣並此。
姑幕令,漢舊名。
臨淮太守,漢武帝元狩六年立,光武以並東海。明帝永平十五年,復分臨淮之故地為下邳郡。晉武帝太康元年,復分下邳之淮南為臨淮郡,治盱眙。江左僑立。《永初郡國》又有盱眙縣,何、徐無。領縣七,戶三千七百一十一,口二萬二千八百八十六。
海西令,前漢屬東海,後漢、晉屬廣陵。
射陽令,前漢屬臨淮,後漢屬廣陵,三國時廢,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
凌令,前漢屬泗水,後漢屬廣陵,三國時廢,晉武帝太康二年又立,屬廣陵。
淮浦令,前漢屬臨淮,後漢屬下邳,《晉太康地誌》屬廣陵。
淮陰令,前漢屬臨淮,後漢屬下邳,《晉太康地誌》屬廣陵。
東陽令,前漢屬臨淮,後漢屬廣陵,《晉太康地誌》屬臨淮。
長樂令,本長樂郡別見,併合為縣。
淮陵太守,本淮陵縣,前漢屬臨淮,後漢屬下邳,晉屬臨淮,惠帝永寧元年,以為淮陵國。《永初郡國》又有下相前漢屬臨淮,後漢屬下邳,《晉太康地誌》屬臨淮。、廣陽廣陽,漢高立為燕國,昭帝更名。光武省並上谷,和帝永元八年復立。魏、晉復為燕國。前漢廣陽縣,後漢無,晉復有此也。二縣。今領縣三,戶一千九百五,口一萬六百三十。
司吾令,前漢屬東海,後漢屬下邳,《晉太康地誌》屬臨淮。後廢帝元徽五年五月,改名桐梧,順帝升明元年復舊。
徐令,前漢屬臨淮,後漢屬下邳,《晉太康地誌》屬臨淮。
陽樂令,漢舊名,本屬遼西。文帝元嘉十三年,以下相併陽樂。
南彭城太守彭城郡別見,江左僑立。晉明帝又立南下邳郡,成帝又立南沛郡。文帝元嘉中,分南沛為北沛,屬南兗,而南沛猶屬南徐。孝武大明四年,以二郡並並南彭城。領縣十二,戶一萬一千七百五十八,口六萬八千一百六十三。
呂令。別見
武原令,漢舊名。
傅陽令,漢舊名。
蕃令別見,義旗初,免軍戶立遂誠縣。武帝永初元年,改從舊名。
薛令別見,義旗初,免軍戶為建熙縣。永初元年,改從舊名。
開陽令,前漢屬東海,章帝建初五年屬琅邪。晉僑立,猶屬琅邪,安帝度屬彭城。
杼秋令,漢舊名。
洨令,前漢屬梁,後漢、晉屬沛。
下邳令別見,本屬南下邳。
北凌令,本屬南下邳,二漢無,《晉太康地誌》屬下邳。本名凌,而廣陵郡舊有凌縣,晉武帝太康二年,以下邳之凌縣非舊土而同名,改為北凌。
僮令別見,本屬南下邳。南下邳有良城縣別見,文帝元嘉十二年並僮。
南清河太守清河郡別見,領縣四,戶一千八百四十九,口七千四百四。
清河令。別見
東武城令。別見
繹幕令。別見
貝丘令。別見
南高平太守高平郡別見,《永初郡國》又有鉅野、昌邑二縣並漢舊名。今領縣三,戶一千七百一十八,口九千七百三十一。
金鄉令。別見
湖陸令,前漢曰湖陵,漢章帝更名。
高平令別見。文帝元嘉十八年,以鉅野並高平。
南平昌太守平昌郡別見,領縣四,戶二千一百七十八,口一萬一千七百四十一。
安丘令。別見
新樂令,二漢無,魏分平原為樂陵郡,屬冀州,而新樂縣屬焉。晉江左立樂陵郡及諸縣,後省,以新樂縣屬此。
東武令。別見
高密令別見,江左立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