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聲下,佩恩和其他9位涉嫌賄選的參議員最終被調查。這一事件極大地提高了進步主義與民粹主義運動的影響力,民眾也向聯邦政府施加壓力,敦促其開展反托拉斯行動。
民眾與公司的對決包括標準石油在內的全國各大公司自然不會對《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案》給它們造成的影響置之不理。該法案透過後的六年裡,這些公司向司法程式施壓。結果是,政府執行時變得半心半意,法庭運用時條件苛刻。
然而,正是該法案的透過以及貫穿1892年總統大選的反托拉斯精神,二者引發的態勢為1892年俄亥俄州最高法院對標準石油下達解散令提供了必要條件。但這只是某一個州的裁決,標準石油做的不過是捲鋪蓋走人,搬到新澤西州繼續做它的生意,毫髮未傷。在俄亥俄州辦解散令時,標準石油已經控制了全美煉油業務的90%,它旗下的僅僅三家煉廠就能生產出全球煤油供應的四分之一份額。它同時控制著全國成品油銷售的80%以及原油生產25%的份額。
1896年的總統大選是個緊要關頭。此時國家需要的不僅是反托拉斯的法律,還有反托拉斯的行動。民粹黨人和*黨人捐棄前嫌,聯手支援同一位候選人:內布拉斯加利福尼亞國會議員威廉·詹寧斯·布賴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他具備激進主義的根底,也是一位反壟斷運動的領導人。托拉斯在民眾日益高漲的反對聲中急於保住現有地位,選擇了支援俄亥俄州長、共和黨人威廉·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
這是一場“民眾與公司的對決”。1896年的總統選舉開啟了美國第一場現代意義上的政治競選運動。布賴恩在競選中親歷親為。他沒有坐在家裡,把競選工作拋給他人,而是開始了一段“吹哨即停車”的競選之旅。他乘坐的火車停靠在各個小鎮,他走下車來發表振奮人心的政治演說。他攻擊的主要目標是公司:“托拉斯被根除的那一天,終會到來;公司視自己大過創造它的政府的那一天,終會到來。”
麥金利則因其競選經費在當時創下歷史新高而被載入美國政治史冊。他與布賴恩競選支出的比例達到了驚人的16比1。“商人們把支援麥金利競選的運動演變成了一場清除反托拉斯叛徒的聖戰。”洛克菲勒的傳記作家榮·切爾諾(Ron Chernow)這樣寫道。僅僅標準石油就為麥金利的保險櫃送進了25萬美元,相當於布賴恩全部競選經費的一半。洛克菲勒本人也貢獻了2 500美元,並且公開宣告支援麥金利,這是在所有的政治競選中他第一次這樣做。他叫囂:“要想服務國家、捍衛榮譽,(除了支援麥金利,)我看不出還有什麼其他途徑。”
像往常一樣,洛克菲勒介入了。布賴恩的確獲得了22個州的支援和近49%的選票,但最終贏得總統寶座的是麥金利。
布賴恩成為美國曆史上最著名的演說者之一。在一場即便是2008年的總統候選人也可以輕易借用的演說中,布賴恩公開譴責了“金錢政治”:“壟斷意味著*,意味著壓制。透過大把撒錢支援候選人,壟斷者買到的是對限制性法律及其執行的免疫力。他們僱傭的工人數量堪比軍隊,所以可以影響到選舉……經濟上,他們是危害分子;政治上,他們是*因素。他們威脅到了人民政府的存在。”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黑暗中的掠奪之手(11)
麥金利的確沒讓他的財神爺們失望。在其任內,公司合併成托拉斯的勢頭不減、勢力大增。為了公司利益,麥金利夥同托拉斯將美國推向戰爭,吞併土地,從而開啟了美國的帝國主義大門。強烈反對上述行為的人(最著名的是馬克·吐溫)當中包括參議員霍爾和謝爾曼。在美國第一次就帝國主義和公司角色展開的嚴肅辯論中,他們兩位扮演了主要角色。
1898年,美國國會對西班牙宣戰。美國在數月內拿下這場戰爭。在同年12月雙方簽署的和平協議中,西班牙以2 000萬美元的價格將關島、波多黎各和菲律賓拱手讓給了美國,而美國當初發動這場戰爭的藉口卻是幫助古巴從西班牙的統治解放出來。時任麥金利政府國務卿的謝爾曼強烈反對這場戰爭,在美國宣戰後的一週內辭去職務。幾年後,美國貿易部外貿局局長坦承當時的流行觀點是:“美西戰爭不過是美國擴張大業中的一步……我們需要為美國的產品找到海外市場,也需要進入這些市場更方便、更經濟、更安全的手段。因此,這場仗不得不打。”
同樣,參議員亨利·卡伯特·洛奇(Henry Cabot Lodge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