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
領隊一邊喝著熱咖啡,一邊看著正在火上煮著的燕麥粥。他問年輕人:“喂,年輕人!‘是’或‘否’系統方法的第一步有沒有幫你作出更好的決定?”
從旅行開始的那一刻起,年輕人就一直在問自己:“我有沒有滿足自己真正的需要,告訴自己所有可以選擇的方法,並對事情深思熟慮?”
現在,他謹慎地回答:“運用頭腦問自己第一步的三個問題已經幫我作出了更好的決定。我為什麼還要去了解這個系統方法的下一步是什麼呢?”
領隊回答:“為了讓你的決定更加完美呀。我們大多數人作決定的時候, 要麼只用頭腦來判斷,要麼只考慮內心的感受,實際上兩者同樣重要。
“我們很少會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所以經常根據片面的事實作出片面的決定。
“看到了嗎,我們現在剛走到半山腰。不論是上山還是這種系統方法,後一半都要比前一半困難得多,但得到的回報也會更多。”
年輕人說:“我對這種系統方法的第二步很感興趣,不過我想先弄清楚一件事。
“在開始學習系統方法的第二步之前,我想先了解一下整個系統方法的基礎,為什麼向自己提問可以給我這麼大的幫助?”
“因為問自己問題可以激勵我們去尋找答案。我們常常因為沒有事先問自己幾個簡單的問題,從而作出錯誤的決定。”
年輕人不明白領隊所說的“簡單的問題”是什麼。雖然他還很年輕,但已經學會懷疑過於簡單的辦法。他以前也試過用簡單的辦法解決問題,但事實證明那些辦法並不管用。
領隊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在你發現簡單的驚人力量的同時,”他提醒年輕人,“還要注意不要把事情過分簡化。”
年輕人誠懇地說:“我不太清楚簡單和簡化之間的區別。”
“簡化意味著缺少了必需的東西,”領隊提醒道,“過分簡化的結果只能得到一個不切實際的幻影。”
“而簡單則意味著具備所有必需的東西,而且沒有任何複雜的枝節。
“這就是為什麼更好的辦法—也就是那些能讓人更容易得到更好結果的辦法—總是非常簡單。簡單的辦法才是最難發現的。
“可是,一旦你找到了簡單的辦法,它就會立刻表現得特別突出,應用起來得心應手。要作出好的決定,常常需要你在當時就發現那些以後會有突出表現的東西。”
年輕人問:“您能舉個例子嗎?”
“可以。比如不良投資。投資後賠了錢的人在回首往事的時候,常常會說:‘當初要是花時間多問幾個問題就好了。’”
領隊接著問年輕人:“你認為我們為什麼常常不多問自己幾個問題呢?”
“我想那是因為我們往往不知道該問什麼問題,”年輕人回答,“或者我們根本就不想問。我們只想得到答案,不願花時間問問題。”
年輕人想到了古希臘的偉大哲人蘇格拉底,他常常透過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這種有效而實用的教學方法被人們沿用了許多個世紀。
“問題就像鬧鐘,”領隊說,“它可以讓我們從渾沌不清的狀態中清醒過來。”
“為什麼要讓我們清醒過來?”年輕人問。
“看清事實真相—看清在我們周圍和內心發生的真實的事情。”領隊回答。
“我們作出的每一個行之有效的決定都是以事實為基礎的,”他解釋說,“不幸的是,我們的決定總是有兩種:行之有效的決定和無濟於事的決定。”
“這兩種決定真正的不同在哪裡?”年輕人問。
領隊說:“無濟於事的決定基於我們最初的幻象,而行之有效的決定則基於我們對現實的認識。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要利用那些有啟發性的問題來幫助自己區分幻象和現實。
。 想看書來
心中的幻象與現實的認識(2)
“那些問題可以像光線趕走黑暗一樣,讓幻象徹底消失。”
“您不止一次提到幻象,那是什麼?”
“幻象就是我們聽從內心的慾望,寧願相信其存在的某些東西—不過這些東西實際上並不存在。”
“根據虛無縹緲的幻象來作決定,就像在鬆軟的沙地上建造宏偉的大廈一樣,”領隊解釋說,“大廈的傾覆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作出這種決定的時候,我們內心往往會感到十分不安,但又習慣於把這種不安隱藏到思想深處最黑暗的角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