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我們不搭腔,盯著他看。他也看我們。他的額頭開始冒汗。過了一會兒,他咆哮:“別這樣看我!滾出去!”
我們說:“我們打算替你做一些事來交換這些東西呀!譬如說,我們會撿枯柴、澆菜園、除雜草、扛東西……”
他又咆哮說:
“我沒有菜園!我也不需要你們!還有,你們能不能說些符合你們年齡的話?”
“我們就是這麼說的啊!”
“以你們的年紀而言,使用‘打算’這個字眼正常嗎?”
“是啊,我們並沒說錯。”
“沒錯!太好了!但是我一點也不喜歡你們的說話方式!還有,別再瞪我,滾出去!”
我們問:“你養雞嗎?”
他拿出一條白手帕擦了擦臉,語氣較平緩地問我們:
“養雞?為什麼養雞?”
“假如你沒養雞,我們可以拿很多雞蛋來跟你交換這些我們不可缺少的文具。”
這位先生看著我們,什麼都沒說。
我們又繼續說:“雞蛋的價格愈漲愈高,反倒是這些紙和筆……”
這時,他把我們的紙、筆和記事本都扔向門邊,對我們大吼:
“出去!我不稀罕你們的雞蛋!這些全拿走,就別再來了!”
我們小心翼翼地撿起地上的東西對他說:
“等到紙和筆用完時,我們會再來。”
上課
我們上課的教材有父親的大辭典和我們在閣樓裡發現的《聖經》。
我們給自己排了訂正錯字、作文、閱讀、心算、數學和背誦等課程。
父親的大辭典幫我們訂正錯字、瞭解字義,同時也讓我們學習新的詞彙和它們的同義詞、反義詞,而《聖經》則成為我們朗誦、聽寫和背誦的題材,所以我們很用心地研讀《聖經》的每一頁。
以下是上作文課的情形:
我們兩個人坐在廚房的餐桌前,桌上擺著方格紙、鉛筆和我們的大記事本。除了我們,其他人都不在。
我們其中一人跟對方說:“你的作文題目是‘到外婆家’。”
另一人接著說:“而你的是‘差事’。”
然後,兩個人就開始動筆。利用兩個小時,兩張方格紙,描述我們的觀感。
兩個小時一過,我們互相交換作文,對照字典為對方訂正錯字。最後,在紙張下方寫上“好”或是“不好”。假如得到“不好”的成績,就將它丟入爐灶裡,在下堂課重寫一次;若得到“好”的成績,則將它抄入大筆記本里。
我們評定文章“好”或“不好”的標準很簡單:一切須屬真實。我們所描述的是我們所看見的人、事,所聽到、所做過的事。
舉個例子來說吧!我們不能寫“外婆像個巫婆”,卻可以寫“大夥兒都叫她老巫婆”。另外我們不能寫“大城市很美”,因為也許我們認為大城市很美,而別人卻不這麼認為。
同樣,假如我們寫“傳令兵很和善”的話,這並不一定是真的,因為傳令兵很可能還有我們所不知道的狠毒的一面。所以對於他,我們簡單地寫著“傳令兵遞給我們兩條毯子”。
此外我們還寫“我們吃了很多的核桃”,這並非表示“我們喜歡核桃”,因為“喜歡”這個字眼並不明確,而且不夠簡明、客觀,就如同“喜歡核桃”和“喜歡我們的母親”是兩回事:前者意味著令人愉悅的口感,而後者則是一種感覺。
表達情緒的字眼太含糊不清,所以最好避免使用這樣的字,而儘量去作事物、人物、自我的描寫,也就是忠實地描繪事實。
。。
鄰居和她的女兒
我們的鄰居是一位比外婆年輕的婦人,她和她女兒住在小鎮最邊上的一間房子裡。房子破爛不堪,屋頂還破了好幾個洞,房子四周也是一片庭院,但是不像外婆家的照顧得這麼好,鄰居的院子裡只有雜草叢生。
鄰家婦人終日坐在院子裡的凳子上,只是望著她眼前的景物,沒人知道原因。到了晚上或下雨時,她的女兒則扶她進屋裡。有時,她的女兒忘了或不在時,這婦人仍然待在屋外一整夜,無論天氣如何,她依舊如此。
附近的人說,這婦人曾經懷過一個男人的孩子,結果這個男人拋棄她,她就精神失常,變成了瘋子。
外婆說這婦人很懶惰,寧可過窮苦的日子也不願去工作。
鄰家婦人的女兒比我們矮,但年紀比我們稍長。她白天在鎮上的酒吧門前或街角行乞,有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