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合魏國,消滅趙國,是否可行呢?魏文侯認為這是不可行的。因為趙國的實力太強了,韓、魏聯合可能也只能與趙國能打個平手,甚至可能被趙國擊敗。即使僥倖得勝,也必定會元氣大傷,並且,由於少了這種相對的平衡,韓、魏兩國必然會繼續內鬥。
魏文侯向趙、韓說明了自己對三家發展的想法。晉地披山戴河,比較封閉,身處其中的趙、魏、韓,只有趙國向外伸出了代和邯鄲兩個觸角,但由於身後韓、魏的威脅,趙國也無力透過這兩個觸角繼續向外擴張。趙、魏、韓三國緊鄰,必須要和平相處,如果內鬥,就會被拖在晉這個封閉的環境裡,誰都無法發展。趙、魏、韓只有聯合起來向外擴張才有出路。 對於魏文侯的聯合發展策略,趙獻侯與韓武子都表示同意,但如何聯合,向哪一個方向發展,如何分利,三家沒有達成共識。但是透過這次會談,三家出現了難得的和平局面。趙、魏、韓暫時放棄了內鬥,走上了各自發展的道路。
第六章 魏國人傑
在取得了穩定的周邊環境後,魏文侯就可以放心的修煉內力。這時候,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做李悝。
在《資治通鑑》中提到過一個人,名叫李克。他向魏文侯提出了用人的五條標準:
平常的時候看他所親近的,富貴的時候看他所交往的,顯赫的時候看他所推薦的,窮困的時候看他所不做的,貧賤的時候看他所不取的。
現在我們來看看這五條標準:
第一,平常的時候看他所親近的。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看一個人的人品,最好的法子,就是看他的朋友。一個人平時與哪些人的交往,基本上就可以判斷出他的志趣愛好人品。
第二,富貴的時候看他所交往的。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的人大有人在。一個人如果富貴了,依舊可以保持平常的交往,那麼這個人可以說是一個君子。所謂貧賤之交不可忘。
第三,顯赫的時候看他所推薦的。中國的政治向來時候以結黨營私聞名,大凡在朝中有些勢力者,都不忘記結黨營私,以謀大權。這是政治的一大弊端。所以才有了後來的科舉制。然而科舉制依舊無法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在朝的高官,所推薦的人才,多為門生故吏,而今社會,此種狀況,依舊存在。顯赫時,如果還能保持自我,秉公而為,自是君子。
第四,窮困時看他所不做的。人窮志短,為求顯貴,不擇手段,自古使然。明朝就有大太監王振,為了顯赫,竟不惜閹割了自己。這等勇氣,非凡人所及。君子固窮,但是青雲之志不可譭棄。窮而彌堅,方為真君子。
第五,貧賤時看他所不取的。“嗟,來食。”君子不是嗟來之食,所謂貧賤不能移,正是這個道理。
有此五條,足見一個人的人品。
李克向魏文侯說了這五條,魏文侯立刻知道了他的宰相人選是誰了——當屬魏成。
事後,另一個宰相的有力競爭選手——翟璜,憤怒得找李克理論,說:“西河守令吳起,是我推薦的。國君擔心內地的鄴縣,我推薦西門豹。國君想征伐中山國,我推薦樂羊。中山國攻克之後,沒有人去鎮守,我推薦了先生您。國君的公子沒有老師,我推薦了屈侯鮒。憑耳聞目睹的這些事實,我哪點兒比魏成差了!”
李克平靜得說:“你把我介紹給你的國君,難道是為了結黨以謀求高官嗎?國君問我宰相的人選,我說了剛才那一番話。我所以推斷國君肯定會選中魏成為相,是因為魏成享有千鐘的傣祿,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國君都奉他們為老師;而你所舉薦的五人,國君都任用為臣屬。你怎麼能和魏成比呢!”
這段話頗有殺傷力。
翟璜,你推薦的人只能做臣子,魏成推薦的人卻為帝王師,孰高孰下,還用我多說嗎?
翟璜被征服了,從此甘心為李克的弟子。真可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那麼李克和李悝有什麼關係呢?據史書記載,他們應該是一個人。這個說法存在著一定爭議,因為在《漢書》中,是將李悝與李克看作兩個人的,前者是法家,後者是儒家。李悝的著作主要收錄在《漢書&;#8226;藝文志》,其中有法家類《李子》三十二篇,儒家類《李克》七篇,兵權謀家《李子》十篇可能也是李悝所作。在此我們接受李悝和李克是一個人的說法。
戰國時代,有三次著名的變法,即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和商鞅變法。
李悝的變法著重於政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