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頁)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這是孝的四個境界,最高境界是“色難”,最基本的是“無違”。這四段話,可以說把各種孝都講清楚了。
孟懿子是什麼人呢?先說一下上古的制度,最高的是天子,天子治理的地方稱作天下。天子下邊是諸侯,諸侯統治的地方叫國。諸侯下邊是大夫,大夫統治的地方稱為家。大夫下邊是士,士下邊就是庶人。士就是讀書人,庶就是平民。周朝建國之初分封了許多諸侯國,各個諸侯國開始都聽周天子的號令,到了周朝末年,諸侯各自為政,開始爭霸,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到了春秋末年,諸侯的權力全部落到大夫手裡,大夫也不聽諸侯的了,大夫把諸侯也架空了。先是諸侯把周天子架空,然後是大夫把諸侯架空。孔子所處的時代,正是大夫操縱諸侯的時代。孔子是魯國人,當時魯國有三大夫: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這三家控制了魯國的朝政。這個孟懿子就是魯國大夫。孔子最反對越禮,諸侯把天子架空,大夫把諸侯給架空,這都是孔子所反對的,認為他們超越了自己的本分。諸侯不安諸侯的本分,想做天子;大夫不安大夫的本分,想控制諸侯,都是越禮。所以當孟懿子來問孝的時候,孔子就說“無違”,你不要超越你的本分。為什麼呢?因為孟懿子的父母親本來只能夠享受到一定規格的待遇,可是他不以大夫的規格來侍奉他們,而用諸侯的規格,這就是越禮了,越了本分。所以孔子就說“無違”,你不要超越你的本分,這才是盡孝。超越了你的本分,表面上你是孝,其實你是大不孝。因為他消受不了,你折他的壽啊。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為政第二(6)
樊遲是孔子的弟子,“御”就是駕馬車。樊遲給孔子駕馬車,孔子就對他說,今天孟懿子來問我孝,我跟他說“無違”。樊遲不理解了:“何謂也?”什麼叫無違呀?孔子告訴他,“生,事之以禮”,父母親活著的時候,依照你該用的禮節來侍奉他;“死,葬之以禮”,父母親去世,要按照一定的禮節來埋葬他們,“祭之以禮”,你祭祀他們的時候,也遵循你應當的禮節,這就是盡孝。如果你超越了你的禮,就是不孝。比如,我是一個區長,一個月收入兩三千塊錢,我就盡我的能力來侍奉我的父母親,讓他們的日子過得好,這就是孝。可是你不按照你的能力來侍奉父母,本來三室一廳就夠住了,可是你給他們買了幾棟別墅、幾輛車子,請了幾十個傭人,那你肯定是個貪官,否則你從哪裡來那麼多錢啊?父母親明明知道你只是一個區長,區長怎麼會有這麼高的待遇呢?他們用得也不安心,老想著怎麼回事啊。他們不安心,退一步說,即便他們用得心安理得,他們也消受不了,消受不了就要折他們的壽。你對父母好,可是靠的全部是貪汙腐敗來的錢,有一天你坐牢了,你的父母會心安嗎?不會。所以孝最基本的是無違,你不要超過你的本分,你按本分盡孝心就行了。我是個老師,我就以老師的本分來盡孝。我不以老師的本分,我非要讓父母親吃山珍海味,比許多高官的父母親還要過得好,結果是我肯定不能安於本分,肯定要四處投機鑽營,但這反而是不孝。所以孔子說孝的第一層意思就是要無違,不要超越自己的本分,不安本分,就是無禮。人要各安其分,各盡其職,這是禮的核心。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兒子,他來問孝,孔子就給他講,真正的孝是“父母唯其疾之憂”。“疾”和“病”在古文中是有區別的,小病為疾,大病為病。父母最擔憂的就是子女得了病,不要說大病了,就是生了小病,染了小疾,父母親都非常擔憂,所以叫“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親最擔心子女的就是生病。父母親對子女,成天噓寒問暖,特別是子女在外地的,只要打電話,總是問最近怎麼樣啊,吃飽沒有啊,有沒有生病啊……聽說你生病了,就著急、擔憂得不得了。所以你要盡孝就不要讓你的父母親擔心,怎麼才能真正使你父母親不擔心呢?你首先不要生病,不要染疾。儒家講的生病,與我們一般意義上說的生病有所區別,所謂“心君泰然,百體從命”,心安了,才能百病不生。而心安是要經過長期修煉的,就是要完善你自己,完善你的人格,你的人生境界提升了,你的身心修養達到一定程度,你的病自然就會減輕、消除,這樣才能真正盡孝。不使父母擔心就是最大的孝,這句話的核心就在這裡,這是孝的第二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