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2/3 頁)
他只能往繪畫方面發展。誰知在他六七歲時,一次我老家來人,將我家藏的《論語》、《左傳》、《康熙字典》等書帶來了。一天,我忽然看見他手持《論語》,在家得意洋洋地走進走出。當時我還笑他:“你這點大,懂也不懂,拿在手裡裝潢自己嗎?”他笑而不答,以後仍我行我素。那時我們也未在意,只以為小孩好奇,玩玩而已。孰料隨著時間的推移,因無緣進入從小愛好的美術殿堂,他學了中文,且對中國傳統文化情有獨鍾。後來我才得知,很小時他就曾向我與他外公的同窗,擅長古文的何世森爺爺請教過《論語》。他從小喜歡讀書,各類書籍都喜歡瀏覽,常把平時積攢下來的零花錢拿來買各類書籍,特別是古典文學書,像二十五史這類大部頭也不惜“重金”購買(在當時他的藏書中,這算夠貴的了)。當然他父母也支援他買書。所以在十幾歲時,他已貯藏了滿滿幾大櫃書籍。對這些書,他絕不會讓它們閒著,常常手不釋卷,很多古文他都能全文背誦。本以為這只是他個人愛好而已,想不到他後來不但自己學國學,還宣講起國學來了。現在回想起來,是不是他第一次將《論語》拿在手裡就種下了這種子呢?
近年來,他致力於國學,立志“為往聖繼絕學”而辛勤耕耘,各地宣講。在講學中尚能結合現實,古為今用,他想把古聖先賢安身立命、齊家治國的至理與美德傳承下來,弘揚開去,把中華幾千年的燦爛文化發揚光大,為國學的復興,為構建和諧社會盡一點綿薄之力。儘管他教學繁忙,時間緊迫,但他仍不辭辛勞奔赴各地講學。凡向他求教者,他都滿腔熱忱地把自己的心得體會拿來與人交流,並徵詢意見,改進教學。見到這些,我深深地為我的孫兒感到高興。
李裡還很年輕,學識有限,經驗不足。《〈論語〉講義》雖然付梓了,但難免有不當和疏漏之處,現在公之於眾,尚望讀者提出寶貴意見。
八十二歲蘇應萱於二零零七年春節
跋二 我與《〈論語〉講義》(1)
孟春三月,桃花盛開,《〈論語〉講義》,基本殺青。一年來,為此書儘快脫稿,我既做兒子的“生活秘書”又兼任其“工作秘書”,每天如打仗般忙碌。如今書成付梓,我長舒一口氣,借兒子要我為此書撰文之際,一則梳理自己之退休生活,一則也捋捋自己與《〈論語〉講義》之關係。
我於2005年6月退休, 8月為照顧兒子生活並助其做點工作,扔下他父親獨在重慶便來到了成都。孰知來蓉後,兒子情況日變。尤自央視“面對面”欄目播出其專訪後,他社會事務日增。媒體相繼採訪,觀眾信件數百。慕名上門拜訪、求學、求醫人員有之,全國各大專院校、機關、團體、企業請講學有之,而他自己教學任務在身,書稿《國學通觀》亦正緊張寫作。對此書,關愛他的親人師長、關心他的領導朋友、全國熱愛國學之讀者紛紛寄予厚望,殷殷期盼其早日問世。但以此書容量和他目前狀況,該書斷不能短期內與讀者謀面。為饗讀者,出版《〈論語〉講義》便成為全家關注的重要工作。
2005年底,兒子第五遍義務為民眾講完《論語》。因他的講課精彩獨到,最後一遍做了全程錄音。2006年3月兒子助手著手將錄音轉換成文字。由於兒子講課從不帶片紙隻字,全為現場發揮。雖眾人皆誇他天資聰穎、記憶力超群、出口成章,課講得極好,但其中的重複、囉唆、不準確,甚至錯誤之處在所難免,為此該書的後續修改整理任務十分繁重。兒子太忙,他將第一遍初步校對修整工作交於我,以助他一臂之力。去年6月,文稿陸續出來,我在半天學校上班,半天做家務及接聽有時甚至應接不暇之電話、安排協調兒子各地講座時間、登記來信來訪、接待來人來客之隙,開始對照原文,將其中自認為不通順、不準確、不合邏輯,甚至與原文不太吻合等處進行修改整理,並做錯別字初步校對之工作。
《論語》,我學中文時有所接觸,對其中膾炙人口之名句也略有記憶。來蓉後耳濡目染,更增瞭解。此次透過校整全書,更是眼界大開。對其豐富內容、深厚人文內涵及儒家理論有了較全面認識。不僅明白其為何為儒家經典,更明白了它在指導人們處理好人與天、人與人、人與心、人與身四組關係並進而成為身心快樂之人、道德高尚之人、有益於社會之人等方面的“超時空、永恆性價值”。雖自認為對兒子瞭解十分,但仍驚歎他何時對國學知識懂得這麼多?對聖人的微言大義如何體會得這樣深?講課中的繪聲繪色、深入淺出令我讚歎,結合文字學解經典之手法更讓我服膺。而最難能可貴的是他把《論語》中那些人們早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