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尼和弟子的故事後,我恍然大悟。釋迦牟尼的弟子每天都要不斷地行走化緣,保險代理人每天也要不斷地行走找客戶,這個“行” 字就很形象地將保險代理人每天要做的事情描繪出來。尤其是早期的保險代理人,無不踏穿鞋底逐家逐戶去找人談保險,不行(走) 就不行(成功) 。雖然現在找客戶的辦法比以前多了,登廣告,打電話,發電郵,辦講座和抽獎等等花樣,但最實際可靠的仍是兩條腿走路找客戶,雖然辛苦,但可靠有效。只要肯跑勤跑,再笨的代理人也不會餓死。一程又一程,踏實艱苦地走下去,豈有不成功之理?!
多找人,多見人,是保險公司對受訓新人的要求,也是有幾十年經驗的成功的保險代理人經常與同行分享的“秘” 訣。有些經理要求新人每天見十個(或二十個) 人,每天打三十個(或一百個) 電話。有些已很有成就的老手,每天早上起床在左邊褲袋裡放進25個硬幣,每見一個人或打個電話,談論或甚至只提到保險,就將一個硬幣從左邊褲袋移到右邊褲袋。到晚上如果左邊褲袋仍有硬幣,就不能休息。很可能辛苦了一天,全部硬幣都搬過去了,仍然沒有做成生意。不要緊,不要恢心,今晚好好睡一覺,明天又再來搬硬幣,終會有收穫的。這種最基本最實在的行銷方法,與釋迦牟尼叫弟子每天去七家化緣,如出一轍,所以我提議,保險業應尊推釋迦牟尼為壽險行銷學的榮譽師祖。
txt小說上傳分享
討飯(2)
有些新入行的保險代理人,尤其是有相當學歷或曾經有成就的人,很不情願地找客戶,經常會碰釘子,輕者吃閉門羹,重者被捉弄奚落一番。經過多次折騰後,心中自然有些不平衡,思量一下,自己唸了那麼多書,有知識有能力,有那麼多的工作可做,幹嗎好像討飯那樣找人談保險? 想當年,自己叱吒風雲,出人頭地,指點江山,現在卻要對人低聲下氣,唉,尊嚴何在?
“好像討飯那樣” ,對,就是討飯那樣! 不過,討飯有幾種。一種是經過饑荒或災難,為了生存而要討飯,與尊嚴無關;另一種是遊手好閒,好吃懶做,如廣東人所說,“做慣乞兒懶做官” ,這種人無所謂尊嚴;第三種是釋迦牟尼的弟子以及後來的出家人,託砵要飯,與施主結緣,替他們種福。怎樣種福? 我對佛學沒有什麼研究,但我覺得能夠經過兩千多年傳承下來,自有其道理和價值。據我理解,佛家注重自己修心養性行善,與世無爭。佛教要信徒做善事好事,慈悲為懷,不騙、不搶、不偷、不賭、不毒、不殺生。今天積德積福,將來有福;今天有歪念惡行,將來不得好報。
壽險行銷的“討飯” ,與佛家的託砵化緣十分相似。首先,代理人一定要有自律和恆心毅力,每天都要出去結緣。你每天見到很多人,但並不是每人都與你有緣份。不管什麼原因,無論怎樣的情況,有很多人永遠不會向你買保險。即使他們對你很好,很客氣,甚至很尊重和佩服你,而且他們也很需要保險和有能力買保險,但他們就是不會跟你買保險,或者會莫名其妙地向別人買保險。為什麼會這樣呢? 有很多種解釋,從佛學來看,大概是大家沒有緣份。所以,如果經過相當的努力仍做不到生意,壽險代理人也不必餒氣或生氣。人家有緣願意與你打交道,你替他種保險之福,大家都有福氣。但在下結論說大家沒緣份之前,代理人要先檢討自己是否有自律、恆心、毅力和能力,是否抱著好心做對了事情。做保險,就要像苦行僧那樣,不怕苦。不怕苦的人大多是心正意善的人。
做不成生意,除了用沒有緣份來解釋外,也可從不同的角度去探討,但我相信主要是大家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理念以及思維邏輯不同,甚至衝突,只不過不一定明顯地表露出來。因為佛家著重和諧,不喜爭執競鬥,因而“低調處理”,以“沒有緣份”來完場,大家心平氣靜,不必傷心傷身。的確,壽險代理人如果經常付出代價作出努力而做不成生意而悲傷或憤怒,心中不平衡的話,很難在壽險生涯走下去。
有些人對人隨和友善,無不良習慣或古怪性格,關心別人的多,付出的多,很容易與別人結緣,做保險也就比較順心,比較多的人樂意向他們買保險。與這種代理人有緣而向他們買保險的客戶有福氣,不但得到保險,還得到他們的知識、心血、關心和服務。好的客戶,在得福之後懂得惜福,並且會受到影響而修心行善替別人種福。所以,優秀的保險代理人不只賣保險,而且正面地影響別人,帶動更多的人行善種福。保險代理人的“討飯” ,有很大的社會價值。要做到這樣,代理人必需有相當的道行和功力。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