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角度而言,幸與不幸,都有它的因緣因果。幸福人生的獲得,需要多行善事,廣種福田。凡事講求分寸,絕不過多強求。因為,幸福的本源是各種不幸之因,也就是擺脫各種造成人生不幸的因緣。
從世俗的角度而言,多行善事,如助人為樂、修橋補路等,開發生命中幸福快樂的源泉,就能得到無窮無盡的幸福。
因此,應該確定積極的人生使命,追求更大的人生成就,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4。 思想單純,生活平凡
身體的疲憊,睡上一覺就能解決,如果思想太複雜了,想睡也睡不著,幾乎無法解脫。人們的痛苦有身苦與心苦,身體有痛苦的人只是少數,而心理上存在痛苦的人卻非常普遍。感覺社會太複雜了、生活太複雜了,心理上也因此變複雜了。
5。 知足常樂
幸福其實只是一種感覺,很主觀的一種感覺而已。只有當我們自己真正覺得幸福的時候,那才是幸福的;相反,如果你自己不覺得幸福,誰說你幸福也不算真正的幸福。
要想獲得幸福的感覺,知足是一種最簡單的方式。貪得無厭的人,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再高的社會地位,也絕對不會滿足,更無法產生幸福感;而知足者,卻能在極為簡單的物質條件中,得到滿足和快樂。真心地希望每一位朋友努力培育幸福人生的因緣,真正獲得真正快樂和幸福。
再現豔陽天
從前,有一對夫妻,丈夫兩年沒有工作,靠妻子做藥師賺錢養活家人。起初妻子無法忍受,常常打電話向媽媽哭訴,媽媽給她講了個故事。戰爭時期,媽媽乘船逃難,在船上遇到這樣一家人,丈夫、妻子、幼兒,還有一個幫傭,一路上就聽到這個妻子不斷地數落丈夫,時不時加一些難聽的話,丈夫起初道歉,後來不說話,再後來妻子還是不斷地訓斥,丈夫終於大聲說:“你再說我就跳下去!”妻子聽了更怒,說:“你早該跳下去了,你跳啊!”話音剛落,丈夫就跳進了江中,妻子急了,大聲呼救,可是浪濤滾滾,大家又在逃難,如何去救?這個妻子懷抱幼兒,一直痛哭,好幾次昏了過去。他們家的幫傭告訴大家,原來丈夫因為不聽妻子的勸告,做生意賠了錢,妻子不斷抱怨,結果發生慘劇。聽了媽媽的故事後,妻子再也沒有抱怨丈夫,家裡雖然貧窮卻也快樂平安,4年後,她的丈夫終於成了一位成功人士。
【啟示】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開始的過程很相似,但是結局卻天差地別,而最終起決定作用的往往是情緒或者心態。從小,有人教我們寫字,有人教我們算術……卻很少有人教我們管理情緒!
養身之前先學會養“心”。
冷靜不會說錯話,心靜不會做錯事。
。。
第三章 情智管理實驗室(1)
為了有效控制和改變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我曾經自主研發過一套針對現代人的心理自助訓練課程,並將其命名為“情智管理實驗室”,主要的訓練方法是透過對自己和他人內心的認知觀念、情緒能力以及行為、態度等進行全面的心理評估,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矯正訓練。
透過傳統文化的薰陶和有效的心理訓練方法,能夠幫助人們確立健康、積極的心態,在整個社會倡導一種自律、進取的社會心理和文化氛圍,為21世紀的中國造就千千萬萬的健康、幸福的成功者和家庭。
一、心靈的四大功能
情緒由潛意識支配,也就是情由心生、境由心造,心為萬事之源,萬念從心起。
(1) 忍不忍源於心。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能忍則不至發怒,不能忍則怒氣從心而生,影響事態。
(2) 幸福與憂愁源於心。有的人生活雖然不富裕,但活得很開心,整天歌舞作樂,是積極樂觀的人;有的人多愁善感、患得患失,是愁苦悲觀的人。兩者的差別源自其內心觀念。
(3) 成敗與否源於心。孫中山先生有一個著名論斷說:“吾心信其可行,則排山倒海之難,亦有可行之日;吾心信其不行,雖如反掌折枝之易,亦無可行之期。”這說明我們內心的人生觀念對人生追求所產生的力量是無比巨大的。
由此可見,情緒是從內心的想法所產生出來的一種生活現象,因此,我們養身之前最好先學會“養心”。養心之前,先了解我們自己的內心,瞭解心識作用的運作道理。根據長期的研究、分析和總結,我將心靈運作過程分為下列4個功能。
(1) 感受功能。即內心感受外界刺激產生神經資訊的功能,簡稱為感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