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頁)
機器的調速器。於是,他召集車間的工人,吩咐他們趕製一種軸,以迅速消除故障。後來試驗沒有成功,他決定親自動手。
“最後我到戈克街廠裡找得了一根軸杆和一個大小適合的套管。我儘可能的把軸杆向一方扭轉過來,同時把那套管向另一方扭過去,再把它們閂在一起。我這樣的把兩者以相反的方向扭到它們的彈性限度後,再裝固為一,就能把扭力抵銷了。”
問題的癥結是在於調速器的方式上。那種調速器受了下面鐵底座的上下振動,因而影響了它的平衡。現在用了那特製軸杆暫時把缺點糾正了,但新成立的中央電廠是不能用這種權宜的辦法的。於是愛迪生把西姆斯請了來。西姆斯式蒸汽機上是利用離心的作用的,所以底座的振動不會有多大的影響。愛迪生要他趕造了一架蒸汽機,送來代替以前的普爾特式的。在這一時期中珍珠街電廠中只得仍用一架發電機來發電了。單獨的一架“大象”發電機的發電量只能供1200盞燈點用,因此第一區中的電燈就不能很快的亮起來。輿論界又立刻抓住這個機會,宣傳愛迪生又失敗了。有一個署名“無名氏”的通訊員寫信給一個最大的煤氣工業雜誌道:“愛迪生正遭遇著一生中最大的挫折,他想用他的地下電線系統點亮2500家使用者的白熾燈的企圖已經完全失敗了。”
這封信還被登在紐約《太陽報》上。愛迪生立即寫回信給那位編輯道:“先生,貴報星期六轉載《煤氣燈雜誌》上關於我地下電線系統完全失敗而我自己又陷入極度失望的敘述是絕對不確實的。事實上適得其反,我的電氣系統現在正每日工作著,這是有目共睹的事。”
珍珠街電站建成後不久,愛迪生收到了31個專利,從來沒有人在短時期裡收到這樣多的專利。
一天晚上,愛迪生走進戈克街的試驗室中,這時安德留正在工作,他便在他旁邊坐下。用鉛筆在紙上描繪了一個草圖,交給安德留道:“儘快的把它做出來。”
安德留把草圖仔細地檢視了一下,圖中說明要在接線板接出三根平行的電線來,中間接聯兩列電燈,每盞燈的一端聯接至中間的一根電線上,另一端和外邊的電線聯接。中線聯接在兩架互相串聯的發電機中間的跨接線上。外邊的兩根電線,一根接在一架發電機的正極上,另一根接在另一架的負極上。安德留看了這圖,雖然迷惑不解,但他只得照著去做。安德留把電線都接妥了,電燈也裝好,愛迪生和英索爾便開始作這個新的試驗。
英索爾問道:“愛迪生先生,你想這方法能節省多少銅呢?”
“我想大概可以節省2/3吧。”愛迪生微笑著說。電流接通後,愛迪生開始把每列的電燈試驗著,一會兒開亮,一會兒關熄,仔細察看幾盞還點著的燈的光度的變化。最後他說道:“安德留,拿一根電阻值已經知道的德國銀線來,把它插在中間一根線的頭上。”
這樣,這根德國銀線就成為一個粗草的安培計了。他把一列上的一盞燈關熄,同時注意另外電流表上的偏轉度。他發現如果在同一列上再關熄一盞燈的時候,電流表上的偏轉度就會加上一倍。他在兩列上同時各關熄一燈,電流表的指標並沒有什麼偏轉;雖然一列上的燈放在頂部而第一列上的電燈放在底部,但結果毫無影響。
後來又發現如果兩列上關熄的電燈的盞數相同,中線中就沒有電流透過,這時把這線取去也並不妨礙燈光的亮度。後來又把那分路銀線改接在外邊的電線上,兩邊都試了一次。他一面把電燈開亮或是關熄,一面測量燈與燈之間的電壓。最後他說道:“好了,你把這東西拆去吧。我已經試驗好了。”
安德留用心地注意著這整個試驗,但他依然莫明其妙,其餘的工人們也全然不明瞭這究竟是什麼一回事。一直到愛迪生簽署呈請他發明三線系統的專利時,大家才知道他已經發現了一個新的電流分佈方法。正和他試驗時對英索爾所預言的一樣,這方法的確能節省2/3的銅量。到19世紀80年代,愛迪生在電燈的研究和發展工作方面的投資都收到了相當不錯的成果。電力透過配電中心和各個發電廠分配供給。1882年底,珍珠街電站有231家客戶,燈數達到3400盞。到1883年8月中旬,也就是該電廠執行近一年之際,愛迪生電燈公司報告,珍珠街電廠已有431家客戶,電燈總數超過了1萬盞。到1884年,紐約珍珠街上第一座配電中心已能把電力供給500戶共1。1萬盞電燈應用;另外,各發電廠又點亮了5。9萬盞電燈。
在科學技術的求索方面,“愛迪生也許沒有像牛頓或麥克斯韋等人知識淵博,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