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生在他的記事冊上寫道:“經過7小時的工作後,由於注視了強烈的燈光,眼睛隱隱作痛,因此不得不停止工作。”第二天他又接著寫道:“昨晚10時到今晨4時,眼痛難堪。後來飲了一服嗎啡,才得安眠。今天好些了,到下午4時就不十分痛了,可是今天的時間卻又白白犧牲了。”
4月中,愛迪生的試驗相當順利。他把鋇、銠、釕、鈦、鋯等稀有金屬全試用過了。他在用這些物質製成的髮絲上塗上一層他稱為“絕熱質”的氧化物溶液。他終於製成了一種高阻力的電燈,成績很是滿意。然而它的價格還是非常昂貴。如果能發現一個鉑礦的話,這困難也就可以解決了。
在第一盞高阻力電燈中,愛迪生用的是一根細小的鋯質的線軸,外面又繞著細的鉑絲,再塗了一層氧化物作絕緣。他企圖把這燈加以改良,決定放在真空中再作試驗。愛迪生在進行新的試驗時,發現那氣壓表的指標轉到相當角度後,突然地回覆了原位。他起先以為鐘罩邊上的油脂也許塗得太少,不夠密封。他問巴切勒,巴切勒說是漏氣。可是他不久發現那是本來拘禁於電線中的氣體,這時因為電線在真空中有電流流過而發熱,因而被驅逐了出來。他根據這原理,把金屬吸收的氣體全抽出去。這樣,真空就不受影響了。金屬線在逐出氣體後質地堅實而勻稱,耐得住高溫,發出的亮光也比以前的更明亮些。
愛迪生不懈地工作,他更換著各種不同的材料,製成許多不同直徑,不同形狀的燈絲。有些燈絲細得難以裝進燈泡,有些只要一通電,立刻就會熔化。愛迪生還試製了一些複雜的燈具,有一種燈還安裝了電阻器,用燈下的小金屬輪來控制燈光的強弱。一位來客寫道:“把金屬輪擰到頭,就可以得到最大電流;擰一半,就有一半功率。這樣,電流的強度可以任意改變,既可以使電燈發出微弱的暗紅色,又可以放出耀眼的光亮,以照遍最大房間的每一角落。”
為保證玻璃容器內良好的真空,愛迪生整日地忙著尋找抽高度真空的方法。他覺得除了德國的斯普林格設計的大型抽氣機外,別的都不能適合他的需要。可是在本國內這種抽氣機大概是不會有的。但厄普頓卻知道普林斯頓大學的勃拉克特(C。F。Brackett )教授曾經備有一套。
愛迪生問道:“你看那大學肯把它借給我們嗎?你去試借一下好不好呢?”
厄普頓便在第二天動身前去。回來時,他便自己掮了那架抽氣機回來。他又從紐約定購了一些水銀,親自把那機器裝配起來。在裝好後,準備抽氣。空氣抽去後,拘禁在金屬線內部的氣體全給驅了出來,而輝煌的燈光也終於產生了。
愛迪生從一開始就認為炭絲是最理想的燈絲材料,他放棄這種材料,只是因為以前的真空度不夠,炭絲熔化過速。現在,他又回到了炭絲的試驗上,再次用各式各樣的線、纖維和類似的物質作燈絲材料。
4月12日愛迪生準備將他的真空白熾燈呈請專利。這種白熾燈和後來正式成功的電燈大致相同,只是發光的物質有些不同罷了。
4月27日,紐約《先驅報》又作了一個嚴厲的打擊:“愛迪生的失敗現在已經完全證實。這個情感衝動的人在去年秋季就開始電燈研究,他以為這是一個完全新穎的問題,他自信已經獲得一個別人還沒有想到的用電發光的方法。紐約的著名電學家們都相信愛迪生的試驗路線已經走錯了。”在幾個星期以前,英國皇家郵政部的電機師普利斯在一次公開演講時,對於愛迪生的試驗曾表示異議,並且反對他那把電流分路同時供住家和工廠照明的大改革的主張。普利斯說這只是一個幻想,他的努力已註定了他必然的慘敗。
儘管有這些非議,愛迪生保持著他偉大的信心,堅持走自己的路,闖過了一道道難關,直到實現他最後的目標。高阻力電燈的改造,真空容器的完成,拘禁氣體的減少,低阻力電樞發電機的發明,所有這些都是在越過了每一個難關而成功的。
第一盞實用白熾燈
用鉑線研製白熾燈,已經相當成功,可是它的價格畢竟太貴了。他決心要製造一種更好的電燈來。
試驗用的線卷每次得從費城的吹玻璃人那裡運來,浪費了不少時間,而且在中途又免不了破碎損失,這很使他煩惱。後來,他乾脆僱了一個名叫波姆(Ludwing Boehm )的青年為他製造“玻璃丁包”。
一天晚上,愛迪生留在實驗室很晚,他心不在焉地把一塊壓縮的煙煤在手中搓卷著。他好像在幻想著什麼似的,不知不覺的把手中的煙煤搓成一根細線。他突然想到,這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