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2/4 頁)
“這很困難,不過願意試試。”古立奇回答。
古立奇博士果然不使愛迪生失望,沒多久發明出能發現在附近3公里內海中潛水艇的“潛水艇探知器”。有這項裝置,美國海運的損失大為減少。
潛艇預報裝置的設計一直佔據著愛迪生的思想。早在歐洲戰爭爆發之前,美國海軍就在尋求一種更靈敏的擴音器,充當探測潛艇的裝置。一般應用的碳粒式擴音器電阻太大,愛迪生計劃用金屬粒取代。然而,金屬粒又不夠靈敏,因此,他找到了一種巧妙的製作較輕金屬粒的方法。首先,他搞來一批豬鬃。在豬鬃上鍍上各種不同的金屬。鍍過金屬的豬鬃被切成1%英寸長,置於苛性鉀溶液,將豬鬃蝕去,最後只剩下一個小金屬圈。這些小金屬圈微粒便在實驗擴大器中代替了碳粒。
反潛戰的另一戰術,基於魚雷不是直接向敵艦開火,而是找提前量截擊這一事實。愛迪生應用這一事實,透過計算與實驗,找到一種使軍艦突然調向避開魚雷的方法。應用這種方法,不管軍艦的速度有多快,艦體有多長,都可以在相當於艦身2/3到3/4長度的範圍內與自己原來的前進方向成直角。裝有這種裝置的軍艦還配備了測聽器,只要發射魚雷的聲音一到,調向就開始了。
愛迪生在戰後解釋說:“這種調向裝置,像多數高效裝置一樣,結構極其簡單——只用幾根粗繩拴上極大的錐形海錨即可。這種裝置設在船頭,而不是船尾。錨一落下,船頭停止了運動,船尾便自動調轉方向,僅衝出幾百英尺遠就可以完成調頭。”
調頭裝置試驗成功以後,潛艇之威脅實際已被掃除。這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創造。它是在對潛艇活動的研究中得來的。愛迪生從海軍方面獲得了自開戰以來被潛艇擊沉的船隻的地點、時間等資料。他根據這些資料,抽象出許多細節,將攻擊的日期、時間、海路、港口及燈標位置進行歸類分析,從中獲得了驚人的發現:多數船隻受到潛艇攻擊的事件都發生在它們戰前曾航行過的路線上。另外,從夜間沉船數目只佔全部沉船數量的6%來看,多數船是在白晝穿過危險區。由這些數字即可不費氣力地推匯出船隻被攻擊的方式、時間和地區。
如果能夠以實驗證實,愛迪生絕不滿足於推斷。因此,他準備了一張上面繪有英格蘭、愛爾蘭、蘇格蘭的海峽和海岸的裝有木楔的海圖。官方對愛迪生的模擬實驗記錄道:“這幅海圖被分成許多方格,每格邊長代表40英里,這個數字正好是處於方格中心的潛水艇能夠發現貨輪冒出的青煙的距離。每個方格中都有一個楔子,楔子下是插板。一個人提出要把30只船送入法國或英國的港口。他的對手用13只楔子代表13只潛艇。他的船隻將在不同時間衝進不同的港口,他的對手便把潛艇放在他認為能夠發現船隻透過的線路,如兩者相吻合,船隻就被認為是擊沉。透過模擬,他們指出,只要依靠某種方式,船隻就可以安全送入港口,只有少數幾隻能被潛艇發現。”
愛迪生關於海戰方面有很多設想。在離美國東海岸50至100英里的海域設幾十只浮標。每隻浮標由3人管理,浮標上的人員都被提供夠4個星期用的食物和淡水,讓他們呆在這裡監視海域,如發現潛艇活動,就用無線電報告海岸。愛迪生說,用無煙煤作燃料,可使輪船被潛艇發現的距離從40英里半徑降到20英里。如果再去掉桅杆和煙囪,或將這些突出物偽裝起來,被發現的半徑就可以進一步降到12英里。愛迪生針對艦船煙囪的毒煙設計了一種特製的面具,並親自在一間充滿了硫酸嗆人氣味的密室裡試驗面具的效果。他還設計了攔截魚雷的網,擴大艦隊視野的潛望鏡,甚至制訂了保護澤布勒赫港的具體措施。澤布勒赫港是1918年英國皇家海軍襲擊的目標。愛迪生想用無人駕駛的電動平底船,裝滿炸藥,由陀螺儀舵控制,來巡視海面。
計愛迪生受命于丹尼爾斯以後,實驗發明所取得成績,曾向華盛頓當局報告者,得39種:1。窺聽潛艇器。
2。船隻轉彎捷法。
3。救貨船受潛艇攻擊法。
4。衝撞墊。
5。領導商船脫離水雷區域法。
6。塗飾貨船,以遮眼法,以焚硬煤法。
7。用潛水浮標,以防海岸法。
8。用淺水炸彈測海深法。
9。護送艦之航海燈。
10。矇蔽天邊法。
11。阻魚電網。
12。水下探燈。
13。油質煙幕彈。
14。探燈之高速快門,備發訊號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