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1/4 頁)
�囊恍┯捌��潛曜嫉�35毫米寬,但卻有3排畫面。
同年,愛迪生創出有聲活動電影,把留聲機和活動電影合而為一。他說,“我早就想把聲和像合在一起,已經想了30多年,現在算大功告成了。”
愛迪生在研究過程中最感困難的是,收取遠處的細微聲音。那收音器須要特別靈敏。結果他又造出了收音器,凡距離40尺以內的大小音波,都能收取。這靈敏的收音器,連在高速照像器外面,便成為一架有聲活動電影的製片機。
在製片時,演員一面演做,一面談話唱歌,攝製人即搖動器柄,那麼照相和收音,就同時並進。
開映時,廳後的電影機和幕前的留聲機,中間通以電線,司機只須將機關一拔,就可操縱那幕下的留聲機,故開映時,聲音和動作,相配妥切,無先後快慢的弊病。
愛迪生喜歡著名詩人亨利·沃茲沃思·郎費羅(HenryWadsworth longfellow )的作品。“人生必有陰雨天”。這句詩引自朗費羅1842年出版的詩集《歌謠及其他》中“雨天”這首詩。
愛迪生在這火熱的競爭高潮中,堅持不懈地奮勇前進著。1914年12月9日那天晚上,影片試驗室突然起火,火借風勢,還有各種化學藥品作為助燃劑,等愛迪生驅車趕到時,這裡已是一片火海。這場火災的原因至今仍未清楚。愛迪生指揮人們救火,不時從衣兜裡掏出小本子記點什麼。大家都覺得有點奇怪,以為這場突如其來的大火燃毀了愛迪生健康的神經——有點不正常。後來才知道,愛迪生正在寫著再建膠片車間的方案草圖。事實上,大火幾小時撲滅後愛迪生的重建計劃藍圖已經完成,並立即在第二天上班時付諸實施。
愛迪生的樂觀風趣在這場大火面前表現得更加突出。他一邊指揮消防隊員滅火,一邊在本子上記著重建計劃,嘴裡邊一個勁地喊:“喂,小夥子(對兒子的暱稱),快去喊你媽來,這麼大的焰火千載難逢,以後可沒這樣的機會看這麼大的火焰了。”誰也沒有想到,第二天愛迪生不但開始動工建造新車間,而且又開始他的另一項發明——來為消防隊員所使用的行動式探照燈。因為在滅過程中,愛迪生看到消防隊員在黑暗中難以舉步。這場火災使愛迪生蒙受了重大損失,有的書上說他的損失達300多萬元,有的說是400萬元,有的說是3000萬元,不管怎麼說,他的損失是慘重的。他損失了花在廣房和機器上的錢,尤其是他建造的一些機器不能被人們購買。米娜難過得幾乎要哭出來,傷心地說:“多少年的心血,叫一場大火燒了個精光。如今年老力衰,要重修這麼座實驗室,可不容易啊。”愛迪生反倒安慰她說:“不要緊,別看我已經67歲了,可是我並不老。從明天早晨起,一切都將重新開始,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會老得不能重新開始工作的。”
第二天,愛迪生的實驗和研究又開始了,他全然像沒有經過這場災難似的,重整旗鼓,比以往更加勤奮,他又在有聲電影的研製道路上迅跑了。一場大火不過是一支小小的插曲而已。
在無聲電影發展、完善的同時,人們難以忘懷愛迪生提出的“會說話的電影”的美好夢想。發明家一直在試驗將聲音與影象完美地合成一體。但是在實驗室中往往只能做到放映時使用鋼琴、風琴至多使用樂隊伴奏。1923年後,才有人試著利用蠟盤在電影膠捲上錄製音樂,但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直至1927年10月23日,華納兄弟電影公司才第一次拍攝成功了有聲響、對白、音樂和歌唱的有聲電影《爵士歌手》。“這是電影第一次開口向觀眾講話,它宣佈了默片時代的結束,為電影有聲時代拉開了大幕。”
愛迪生為電影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基礎。1924年,那些和電影事業有關者在愛迪生77歲的壽辰時,為了表示對他的敬意和慶賀,舉行了一次盛大的宴會。宴會上,愛迪生說:“對於電影的發展,我只是在技術上出了點力,其他的都是別人的功勞。我希望大家不要只拿電影來賺錢,也要為社會多做一些有益的貢獻。”一席話,使與會者感動不已。
愛迪生在美國電影初期居舉足輕重的地位。約翰·默塞爾說:“必須承認,在美國,是愛迪生公司最先生產商業影片的。”他的手下人的努力與創造,如威廉·迪克遜為建立美國電影工業所做的一切,也應給予應有的評價。正如美國著名電影導演、電影史學家兼評論家劉易斯·雅各布斯所說:“電影,在實驗室裡誕生,被組合起來作為一種表達工具,用來作為廣大群眾的娛樂,又是在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