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第1/4 頁)
“安拉在天國看著我們!他會用樂園換取信士們的生命和財產。他們為真主而戰鬥;他們或殺敵致果,或殺身成仁”關鍵時刻,伊瑪木們再度響起。他們不會傻傻地衝在第一排送死,心思也轉得比普通訊徒快。稍作遲疑後,就立刻在人群中呼喝起來,出面穩定軍心。
安西軍的第二排擎張弩迅速推上,取代第一排的位置。機關扣動,又一道烏光平平地飛了起來,毫無懸念地將距離自己最近的百餘名大食狂信徒送上了他們期待已久的天國。
由於雙方佇列問題,很多弩箭都沒有找到合適目標。平平地在空中飛了片刻,一頭紮在了地上。
“噗噗噗噗!”煙塵四濺。在遠離唐軍本陣二百五十步左右,齊齊地豎起了一排由弩杆組成的柵欄。
看到那黑漆漆散射的寒光的怒杆,很多原本準備跟在自家袍澤身後撈軍功的大食黑甲也瞬間改變了心思,死死地拉住的坐騎,任由隊伍中伊馬木如何鼓動,都不肯再向前一步。
失去了後續支援,大食人的攻勢立刻斷裂。戰場中央,數以萬計的騎兵不動如山。幾百名弩箭攢射下的漏網之魚卻已經衝在了唐軍陣前不到三十步位置。只需要再度磕打一下馬鐙,他們就可以砍翻無數手無寸鐵的弩手。可是,他們卻已經沒有勇氣舉起手中彎刀。倖存者們先是猶豫著放慢馬速,然後左顧右盼,緊接著,轟地一聲,像蒼蠅般四下散去。
只是,此刻再逃,已經來不及了。第三排擎張弩迅速推上前來,在不到五十步的距離上,從容瞄準,發射。
逃命中的大食狂信徒被弩箭從側後方追上,一個接一個掉下馬背。轉眼間,安西軍主陣與大食人之間就空蕩了起來。再沒有狂信徒敢組織衝鋒,也沒有伊馬木敢上前給予瀕死者最後的安慰。只有數百匹失去了主人的戰馬,站在一個個大大小小的血泊旁,不住地嘶鳴,嘶鳴!
戰場上的大食人數量是安西軍的四倍。封常清沒有時間給予敵軍憐憫。將帥旗向前微微一傾,大聲命令,“進!”
“進!”數千人的吼聲,一齊炸響。震得整個戰場都在晃動。
聽到吼聲,處於軍陣最前排,已經放空了箭矢的弩手們迅速整隊,一邊推著弩車前進,一邊用機關盤緊弩弦。
正在從容後退的伏遠弩手們也迅速轉身,拉著巨大的弩車跟在了擎張弩手的身後。一邊走,一邊重新將巨大的弩箭,扣到了發射槽上。
“吱吱咯咯”,令人牙酸的聲音又在軍陣前響了起來。匯成這個時代最恐怖的樂章。
注1:早期大食帝國,伊瑪木們同時也是地方領主。負責傳教,訓練。並且在戰時帶兵上陣。這種政教合一的組織形式,使得阿拉伯帝國的武力遠超當時的西方世界。
第三章 壯士 (四 下)
為了保證有效射程,每一具伏遠弩的弩臂都有碗口般粗細,一丈長短。想要支撐如此笨重的弩臂,整個弩車難免要做得很大。此外,為了發射方便,車身兩側還各攜帶著一個巨大的箭匣,每個箭匣內所裝鐵羽弩箭不多不少,各自十五枚。全算下來,整個伏遠弩及其配屬部件的重量加在一起,已經不下千斤。
如此沉重的龐然大物,完全靠操弩手們肩拉手推,肯定不可能走得太快。然而整個安西軍大陣的移動速度卻完全以伏遠弩為標尺,絲毫不以被大食人團團困在起中軍附近的袍澤為念。從輕騎到具裝重甲,從普通士卒到封常清本人,都跟在弩車之後,踩著鼓點,不急不徐。
偏偏他們走得越慢,匯聚起來的壓力越大。弩鋒所指方向,空氣彷彿凝結成了一個巨大撞車,不斷向對面不遠處的大食黑甲撞去。“轟”“轟”“轟”無聲的衝擊砸得大食人東倒西歪,左搖右晃。
在此無形的重壓下,即便是經歷過上次恆羅斯之戰的大食老兵,一個個也面如土色。上次的戰鬥中,唐軍的大小弩車,也曾經給他們留下了頗為深刻的印象。但是,那次戰鬥中,安西軍出動的全部弩車加起來也不過是幾十輛,還沒有今天的一個零頭多。更未曾像今天這般,把大大小小的弩車連成片,射擊起來片刻不停。
上次,他們付出一定傷亡後,便可以衝到弩車跟前,令這些龐然大物徹底失去作用。而今天,當龐然大物們排成陣列後,他們卻連衝到弩車前的機會都沒有。
兩相比較,經歷了前年那場滅頂之災,唐人的實力非但沒有減弱,反而大大增強了。無論裝備和戰術,都令他們只能仰視。
非但老兵們如此,站在很遠處負責排程全軍的大食東征聖戰軍主帥艾凱拉木,看到那數以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