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頁)
拒絕同居
男女婚前同居老人們一向反對,大多數年輕人硬是不聽,非要住在一塊以示對老一代人落伍觀念的反抗。而以我曾有過不長的同居體驗來看,同居生活極為不靠譜,這倒不是因為聽了老人的話,變得懂了事,完全是因為從個人自私的角度考慮。
試想一對男女相愛了之後,很快就住到了一起,你適應我,我適應你,磨合好長時間,為了維繫關係,相互都把自己的個性收斂起來以配合對方。愛情的初期,每個人都抱著美好的期望開始生活,可最後幾乎都是被小摩擦、繁瑣的細節弄得愛情千瘡百孔。好不容易適應了彼此,卻由於沒了新鮮感,面臨分手的局面。磨合了半天全都白磨了,還分別喪失了個人最初的完整性,恢復自我且要一段時間。
據我觀察,二人世界的情感利益始終沒有一個人的利益大,除非兩個軟弱的人互助式的愛情聯盟,這種聯盟式的愛情互相影響著形成一個牢靠的整體,是利益的集大成。除此之外,稍微健康的人、完整的人、和諧的人總是會被二人世界的糾纏,彼此奉獻地失去自我。
而同居生活就如面對一個空的垃圾場,二人勤奮地往裡製造各種垃圾,同時把它當作寶貝一樣愛惜著,不願割捨。習慣是害死人的東西,叫人活得很沒出息。
另外,只要有點心眼的男人女人選擇同居而沒有結婚,就說明自己還惦記其他人選的可能。也許“第三者”覺悟提高了,變得客氣了,即使喜歡上了同居伴侶中的其一,多半也不太願意插一槓子。由於對方的同居事件太過正式,自己跑去攪和,很不恰當。“潛結婚”狀態讓同居者失去選擇其他人的機會,以為和結婚沒什麼兩樣,這是“第三者”修養提高的表現。而被拋下的人,感覺甚至比結婚後離婚還要糟,就像剛吃了一半的饅頭,被別人搶了去。結婚了被人搶走了,至少在之前那“饅頭”算二人吃完了的。
還有,同居生活很大程度上存在著自我欺騙心理,二人世界營造的虛擬安全感,的確在一段時間能夠安撫自己的焦躁心,可相繼而來的同居瑣事和摩擦,二人為了適應彼此貢獻的心力和精力,這些代價早已超過了那點虛擬的安慰,對比起來十分不划算。
而婚姻和同居終有不同,一個代表責任,一個老覺得是在遊戲,不明白的是,既然想要玩遊戲,就好好的一個人玩,幹嗎帶著個“累贅”,既玩不起來,還累得個半死!
討論愛情的思維方式
一群人聚會,話題東扯西拉,最後一定會繞到關於愛情。
女人描述起愛情總是容易主觀,也就是“我是這樣經歷過,我認為……”的語氣,以個體的敘述接替共性。奇怪的是,這些個體宣洩一點不干擾你同她一起達成情感(或情緒)共識。
有幸參與了男人聚會,窺視了男人間的愛情命題的討論,則大不一樣。
男人之間平時裡不大聊起關於愛情,彷彿一認真聊便會遭致同性的嘲笑。愛情內心傾訴留待獨自玩味,有機會聊起,一定是當作主旋律認真討論的。
男人的思維客觀,比如“我是這樣經歷的,我認為……但是……”,在描述自己的愛情故事和觀點上,一定是有所保留和試探性的,不像女人之間的一瀉千里。由於客觀性,他們會將觀點和感官體驗小心翼翼地擱在臺面上,以供大家探討和審視。與繪聲繪色地描述個體情感比較,他們更愛探討愛情共性,並在享受共鳴樂趣上再挑選各自所需。與女人還不同的是,他們在此過程中少存有交換的態度,自己的命題儘管在臺面上被駁得千瘡百孔,回家後獨自修修補補也不願在同性中相互交換。這是男人思維的頑固不化,卻理智和現實。
男人談起愛情永遠不如女人信手拈來,所以老顯得笨手笨腳的,步態蹣跚。但是作為女人,我喜歡男人間的距離感和關於共鳴的討論。女人總愛過於關注自我或者表演濫情,這種行為在這個時代已成為女性炫耀的標誌了。
可惜的是,愛情高手的女人卻遠沒有男性作者描述愛情容易流傳百世,問題就在於兩性思維的差異上。女性的自我專注和容易濫情往往抑制了自我審視的彈性思維,缺少冷靜旁觀的客觀視角。縱使一個女人在愛情煉爐裡百般錘鍊,璀璨生輝,豐富得一塌糊塗,卻不能將此記錄在案。關鍵就是缺少男性作家的他觀能力,這是女作家的悲劇。
女人是享受愛情的,而男人喜歡審視愛情。
女人更易成為虛無動物,男人則是適於創作的異類。
只能說,女人的快樂在前,男人的快樂在後。原因是男人在創造價值後得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