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3/4 頁)
楊大康。
後來,楊大康沒辦法,只好宣佈退岀紅總司,並另立爐灶,想拉起一支新的造反派隊伍,但卻無人響應。於是,小夥子徹底失望了。最後,楊大康乾脆自己發表宣告,“紅總司已經墮落變質,我宣佈,成立獨立革命造反大隊。”其實什麼獨立革命造反大隊?真正就他楊大康孤家寡人一個人而已。從此,楊大康成了真正無所事事的逍遙派。
但是,有一點卻是值得稱道的,楊大康始終摯(執)愛著葉秀子,而且勇敢地以實際行動,公開了他和葉秀子的關係。
葉秀子返校後,曾明確拒絕再和楊大康保持戀愛關係。
這位受過良好家庭教養,美麗,純情,而又善良的姑娘,並非出於對楊大康曾經對自己死去父親,有過的過激言論的記恨,實在是擔心,因自己的家族出身和黑五類子女身份,影響到戀人的政治前途。但楊大康在對葉秀子的感情上,倒真正稱得起是無私無畏的。他為葉秀子父親的死和老人的一生清白,外岀搞調查,找資料,公開奔走呼號。他無微不至的照顧遭受巨大心靈創傷的葉秀子本人,她的媽媽和她的弟妹們。為表達他對葉秀子愛得刻骨銘心,他公開聲言,“生命誠可貴,自由價更高,若為愛情故,二者皆可拋”,他把裴多斐那首著名詩歌,都篡改為愛情至上的了。這令有名的校花,正處人生最低谷的大美人葉秀子,感激涕零。
七十年代初,就在走出校門的插隊期間,他們結婚了。
但他們的生活並不順暢。
開始他們都插隊到了農村,葉秀子分在這個省最邊遠偏僻的山區小縣河陰縣,並且一去就是五年。楊大康卻分在這個省的最東面,一個全國著名的學大寨先進縣川陵縣,正如它的名字,雖也是本省邊遠地區,但卻是一半平川一半山地,山地也多為丘陵,比起河陰縣條件要好得多。
這期間他們有了一雙兒女。由於兩人天各一方,且沒有安家落戶的房子,大女兒和小兒子都是在楊大康老家山東沂蒙地區農村生的,孩子們也一直由大康父母親帶著。在插隊的第三個年頭上,省裡派到川陵縣一支社教工作隊,主旨是重新總結川陵縣農業學大寨的經驗。帶隊的人,是剛剛從牛棚解放出來的一位原副省長,即後來先後擔任過省委常委、組織部長,省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最後退居二線又任省顧問委員會主任的馬斌。 但此時,馬斌是省革委會常委兼政工組組長。社教工作隊抽調了幾個插隊鍛鍊的大學生,來幫助搞調查、寫材料,其中就有楊大康。
這次抽調,成了楊大康命運的轉折點。
楊大康不僅社會調查搞得好,材料寫得好,而且寫得一手好字,又是一表人才,還有農家孩子那種實沉和憨厚。
老革命出身,靠解放後進過幾天速成中學,才有了一點墨水的馬斌,非常喜歡楊大康。老人有意想提攜這個年輕人,甚至產生過把楊大康選做自己女婿的念頭,只是在瞭解到楊大康已經結婚並已有了兒女,方才作罷。楊大康自己也感覺到了馬斌對自己的垂青,明白這是歷史賦予自己的機遇,必須抓住,不能有半點閃失。他對老頭子真可謂敬愛有加,舉止謙躬得體不說,對老頭子一言一行都察顏觀色,體會周詳而深得要領。一個明顯的例證是,只要他親聆馬斌說過的話,不論是會議正式報告、座談會即席講話,還是平時一些不正規場合的隨便談話,他都能默記得一清二楚。所以,他撰寫的文字材料,老頭子最為欣賞,認為最合心意。
一年以後,也就是社教工作隊工作結束之後,楊大康正式被調入省革委政工組。又過了二年,在河陰縣插隊任小學教員的葉秀子,也被調回省城,到文革中癱瘓的省婦聯籌備成立新的婦聯。
與插隊丈夫不同的是,葉秀子插隊五年,並沒有像丈夫一樣放棄自己的專業,她在參加農業勞動和教學的同時,光寫生畫就畫了不知多少,以至回城省時,僅畫稿就裝了滿滿當當五大紙箱,那是一種能裝幾十條香菸的馬糞紙箱。那時,已經是文革結束後第三年,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的前夕。在她那些畫稿中,有一部連環畫草稿,是根據詩人縴夫那首著名長詩《老人家,請住手》意蘊,再加進她自己這幾年對社會生活的體驗和認識,創作的一部帶意象色彩的連環畫稿。這首詩,開始發表在鄰省河陽縣所在的地區文聯一本文學刊物上。葉秀子回到省城一年後,又發現它被某省作協一本文學刊物轉載。直到倆口子一齊調入《場》雜誌工作後,又被唐風在《場》雜誌上轉載。隨後不久,這首詩就受到了嚴厲批評,認為是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和革命家的惡意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