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戰,戰鬥機的駕駛艙裡安裝了不透光黑色窗簾,只在機艙前部給飛行員留出了一小塊錐形視野。若將窗簾全部拉上,飛行員就完全陷入了一片黑暗之中。
平均說來,第4戰鬥機聯隊一年要舉行兩次名為“Punch”的重大演習。其主要內容就是根據參謀部制定的打擊計劃,對不同的目標實施核打擊。演習展開的步驟如下:戰鬥轟炸機在著陸區準備就緒(所有的“幻影”IIIE都攜帶1700升油箱)、將“52”式核彈從特殊彈藥儲備倉庫運往著陸區、將核彈掛載到飛機機身下、拉響警報和執行“等量”(模擬核打擊)任務。執行程式和執行條件完全模擬實戰。擔負戰術核打擊的單位必須具備在預定條件下投擲核彈的能力。阿爾諾將軍總結說:“我們應遵守所有程式的操作順序並使其機械化,這樣才能圓滿完成各項工作。”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幻影“轟炸機”的核記憶(3)
跟太平洋土著“圍火”
1973年8月28日,為檢驗“幻影”IIIE戰鬥機武器系統與“52”式核彈在實戰條件下的相容情況,第4戰鬥機聯隊在太平洋試驗中心進行了一次實彈投擲試驗。這次試驗前後耗時三個月,由戰術空軍/空軍第一管區司令部負責。時任該聯隊指揮官的科佩爾將軍回憶說:“當時,並沒有人告訴我具體將由哪位飛行員來駕機投彈。於是我就委婉地表達了自己想承擔這次任務的願望。首先,因為我很渴望;其次,我認為,萬一遇到困難或出現失誤,作為聯隊指揮官的我將會遇到麻煩。所以,還是由我親自執行比較好。”
這次行動最初被命名為“7月”,最後則更名為“塔馬拉”(試驗場塔希提土著圍火舉辦的傳統節日宴會)。具體承擔任務的兩架“幻影”IIIE(序列號“616”和“617”,機號“4…AG”和“4…BE”)分別隸屬“多菲內”和“拉法耶特”中隊。它們也是這兩個中隊剛接收不久的新飛機。
1973年6月,法國人將這兩架飛機拆解開來,用C…160重型運輸機將它們運到了第185“豪”基地,該基地基礎設施和後勤保障設施完備,跑道長達3460米。與此同時,另外一些運輸機也將必要的人員、物資、搬運工具和備用零件運到了試驗中心,其中包括一些戰鬥機雷達和3臺“阿塔”9C3發動機。為準備這次試驗,空軍共出動了6架C…160,承擔遠端後勤支援任務的是“伊斯特雷爾”運輸中隊,其下屬的一架道格拉斯DC…8F…55運輸機經由瓜德羅普將三個“52”式核武器彈頭殼和三個核彈芯運到了試驗中心。
被指定駕機投彈的飛行員是“1號”科佩爾中校、“2號”魯熱萬·巴維爾少校和“3號”阿爾諾上尉。科佩爾將軍後來回憶道:“到達基地後,有人給我看了《東部共和報》上刊登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披露了即將實施的、被列為高度機密的核彈投擲試驗,首頁上還刊登了我和魯熱萬·巴維爾少校的照片。於是,我就向戰術空軍司令部建議將我們三個替換下來。幸運的是,上級認為我是唯一精通此行的飛行員,遂決定將我留下來,只不過我原來的搭檔巴維爾少校被貝萊少校替換了。”7月10日,貝萊和阿爾諾搭乘DC…8運輸機抵達“豪”基地。
臨戰狀態
組裝完畢後的兩架“幻影”IIIE分別於7月9日(“616”號機)和7月18日(“617”號機)做了檢驗飛行。其間,即7月14日,阿爾諾上尉駕機參加了空中閱兵式。一同參加閱兵式的還有EM…85“盧瓦爾”中隊所屬的SO…4050“禿鷹”IIB/N轟炸機。該中隊的任務就是在核試過程中、駕駛著經過特別改裝的V2B和V2N轟炸機提取蘑菇雲中的氣體和塵埃。
為顯示該中隊將參加“塔馬拉”行動,其機械師在那兩架“幻影”IIIE戰鬥機的方向舵左側塗上了隊徽——“三叉戟”圖案。在接下來的兩個月內,三名飛行員輪流不斷地訓練。科佩爾將軍回憶說:“我真的可以如我所願地組織試驗了。只須檢驗一下武器的運作情況、選擇合適的接近型別和投擲高度就可以了。關鍵是要保證所有人的安全、絕不做阻礙試驗成功的事。”
訓練時,“幻影”IIIE攜帶著數個滿載的1300升副油箱和一個“52”式核彈從“豪”基地起飛,飛向穆魯羅瓦環礁。一接近目標(即模擬投彈前10分鐘),飛行員就開始進行戰鬥準備。飛行員在飛抵目標上空後便將教練彈投下。為了儘量減少散落的放射性塵埃所造成的危害,科佩爾中校、貝萊少校和阿爾諾上尉根據當地的氣象條件,確定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