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1/4 頁)
來土地得到大量開墾,農民需交納的賦稅也輕,倘若改為均田制,按人丁收稅,如今戰亂剛過,勞力銳減,且氣候詭變,收成不豐,哪個平民負擔得起?皇上連太史令這等要職都能頒給一個目不識丁的商賈,可見對吏治民生極為生疏,且交給我們這些專職部尉來做,您先慢慢學著,等上手了再議吧。”架空皇權之意昭然若揭。
聖元帝被他不恭不敬的態度惹得火冒三丈,正欲拍案而起,王丞相竟甩袖先走了,眾位屬官亦紛紛告辭,片刻功夫只餘帝師一系還正襟危坐,容色肅穆。
“操·你·孃的琅琊王氏!總有一天老子要宰了你們!”聖元帝忍無可忍,抬手拂落御案上的奏摺等物,卻沒料掀起一塊硯臺,潑了帝師滿身墨點。
瞥見帝師清正的目光,他氣焰頓消,一面伸出大掌替他擦拭,一面誠心道歉。
關老爺子徐徐道,“丞相說得沒錯,皇上連太史令一職也能頒給葉全勇,確實有失妥當。”
61。啟發
在登基之前,聖元帝的作風素以大開大合、粗獷豪邁著稱,能打的打,不能打的日後再打,從不愛玩什麼陰謀詭計。但與漢人接觸多了,他猛然驚覺:這幫中原人太他孃的彎彎繞繞,你若是與他們直來直往,沒準兒就會被引到坑裡埋了。
吃了幾次大虧,他慢慢對中原文化感上興趣,學的越多越明白其厲害之處。當然,諸多學問裡,他最中意的還是兵家和法家,每得一本典籍就如飢似渴地閱讀,這才體悟到——治中原人,還得用中原人的手段。
建國之初,他連朝廷機制該怎麼運作都搞不清楚,只好啟用一大批漢臣,勉勉強強把魏國撐起來。但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什麼琅琊王氏、陳郡謝氏、汝南袁氏、蘭陵蕭氏……各有各的底蘊,各有各的地盤,養著私兵,當著權臣,若非戰亂中折損絕大部分實力,差點就把他架空。
其中又以琅琊王氏家底最厚,人才輩出,早在各諸侯國並存時就暗暗掌控了幾個勢力最強盛的。家主、嫡系子弟均為手握重權的卿大夫,生殺予奪。及至魏國建立,他們亦不甘後人,一面籠絡朝臣,一面鞏固相權。
聖元帝霸道慣了,自然不可能給他們當傀儡,於是雙方看著和睦,暗地裡卻鬥得厲害。之前一直是世家佔盡上風,近來聖元帝栽培的人慢慢滲入朝堂,又冊立帝師,招攬了一群剛正不阿,名滿天下、忠於皇權的大儒擔當要職,境況才稍微好轉。
只不過世家終究是世家,家風清正,子弟也都頗有出息,不像葉家那樣滿頭都是辮子,一抓一大把。故帝師一系欲彈劾王家,抑制相權,恐怕有些困難。
聖元帝想起王家的囂張氣焰與權勢滔天,不由恨得咬牙,再看看公忠體國的帝師與太常,心氣兒總算是順了,也更願意坦誠錯誤。
“帝師教訓的是,朕的確有錯。當年初入燕京,重設朝堂,葉家求一個職位,朕便撿了一個不高不低,不痛不癢的給他,算是打發了,哪裡料到太史令一職竟那般緊要。”
他一直以為太史令就是看看天色,算算日子,定期曬曬典籍,是個人都能幹好,哪裡知道其中還有這麼多講究?等他明白過來,葉全勇已經走馬上任,他也只能故作不知。
關老爺子唇邊的鬍鬚都在顫抖,可見被皇上氣得不輕。然而他終究忍住了,斟酌半晌幽幽開口,“皇上,您這完全是野路子啊!”
聖元帝耳根漲紅,滿心羞愧,索性面板黝黑看不大出來,實誠道,“帝師您有所不知,朕幼時跟著野獸混跡山林,稍大一些入了行伍拼殺,連九黎族的字兒都認不全,更何論漢字。朕肚子裡僅有的那點墨水也是近些年來慢慢學的,還有很多懵懂之處,煩請帝師多多指教。”
“皇上不必妄自菲薄,近年來才開始學,卻能達到您這種程度,已經算得上天賦異稟。誰生來也不是皇帝,更不知該如何管理邦國,都是以史為鑑,以人為鑑,一點一點琢磨出來的。您彆著急,臣等都會盡力輔佐您,助您成為一代聖君,助天下百姓安居樂業,匡翼魏國千秋萬代。”
諸位大臣也都拱手附和,莊嚴肅穆的氣氛瞬間沖走了殿內陰鬱。
聖元帝連說了幾個“好”字,重建信心的同時對帝師更為敬愛,忙讓他去後殿洗漱更衣。有了這個插曲,今天的議案只能不了了之,眾位大臣魚貫退出,唯關父坐在殿內等候老爺子。
見四周再無閒雜人等,他意味深長地道,“皇上若想實現心中抱負,首要一點便是抑制相權。而今相權與君權幾乎等同,您的所有決定,丞相都能否決,這修法改制一事便進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