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巴基斯坦爆發戰爭的根本原因。在辯論過程中,馬立克還一再提議請東巴基斯坦的阿布·賽義德·喬杜裡法官來安理會發言。黃華則每每批評這樣做不啻干涉巴基斯坦內政,該提議遂告流產。
就在這緊急關口,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任命布托為副總理兼外長,趕赴紐約以謀求安理會盡快透過停火決議。布托到達紐約後就立即約見喬冠華,喬冠華隨即與之會晤,並通報了他與秘書長吳丹就此會談的情況。
6日,安理會做出決定,將辯論的問題提交給第二天召開的聯合國大會討論。喬冠華在大會發言指出:“印度政府是徹頭徹尾的侵略者”,“蘇聯政府是印度侵略者的後臺老闆”,“聯合國必須強烈地譴責印度侵略巴基斯坦的行為”。更多國家支援印度、巴基斯坦立即停火,兩國軍隊撤回各自邊界一側。
馬立克很有耐心地重複著種種反對的理由,他提出巴基斯坦政府必須“停止流血事件,立即無條件地承認東巴基斯坦人民的意願”。唯蘇聯馬首是瞻的華沙條約諸國都隨聲附和,特別是波蘭的代表,與馬立克積極呼應。結果喬冠華、黃華等在一起商議,認為應該在發言裡點一點波蘭。副代表唐明照隨後在辯論發言中就說了這樣的話,波蘭歷史上曾多次被瓜分,而如今當另一個國家面臨被瓜分時,怎麼竟然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聯合國再不會只有美國和蘇聯的聲音了(7)
當時吳建民聽到這樣的發言感覺特別痛快,他發現適當地援引一些歷史事實,比外交辭令更來得有力量,搞外交的人應該多學習一點歷史。此後,他對翻閱資料檔案,瞭解歷史有了更濃的興趣。
蘇聯代表仍在大會上拖延。時間就這樣一小時一小時,一天一天過去了,有約束意義的決議就是無法出臺,阿里·布托對此異常憤慨,他發言說:“聯合國有什麼用?是空談俱樂部、時裝店!不解決問題!”他還點著蘇聯代表馬立克的名說:“馬立克!你這個樣子就像新沙皇!”一個政治家,當自己的國家面臨分裂和肢解,自己在外交舞臺上卻無能為力,布托流著淚的悲憤表情。當時在場的凌青,向中國代表團的其他成員描述了當時的情景,給吳建民留下很深的印象。由此可以推想1919 年,在巴黎和會上的中國代表顧維鈞,這就是強權政治下的世界現實。
終於,印軍攻陷達卡,巴基斯坦守軍投降的壞訊息傳到了聯合國。
此時,馬立克才表態說蘇聯同意立即停火。而此時停火決議限制的是誰呢?當然不是佔領者,而是想要奪回被佔失地的人。外交時間的奧妙就在這裡,一份內容幾無變更的決議,幾天前透過和幾天後透過,作用完全是相反的。
中、美、巴以及支援巴基斯坦的###國家,為這樣一份停火決議不懈努力了許多天,而到了真正透過的那一天,決議已成廢紙,相反只具有束縛巴基斯坦手腳的作用。拿到這份決議的巴基斯坦代表夏希,憤怒地當眾將之撕碎,並率其代表團拂袖而退。
雖然,中、美、巴三國在這場外交較量中沒能實現所期待的目標,但這個過程對初到聯合國的中國代表團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這畢竟是中國代表團第一次在多邊外交舞臺,參與重大國際事務的處置。
增長了見識,瞭解了情況,併為爾後在聯合國發揮應有的作用,打下了基礎。
後來,被肢解的東巴基斯坦宣佈獨立,又於次年新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並申請加入聯合國。塵埃已經落定,一個完整的巴基斯坦,裂變為一個巴基斯坦一個孟加拉國,世界的格局,就在身在聯合國的吳建民眼皮下呈現了變幻。在這個過程中,吳建民目睹了外交作用力的不容忽視。而當時的中國根據反對肢解一個主權國家的原則,第一次在安理會行使了否決權。1974 年巴基斯坦承認孟加拉國後,中國遂同意對孟加拉國進入聯合國重新審議。
美方特派雙倍的武裝警察在14 層晝夜值班/過家鼎說:“施燕華是我的‘監護人’。”/看電影當晚到次日凌晨間,出了人命關天的大事/吳建民鍛鍊的身影,出現在美國的《生活週刊》上/代表團到紐約,住在由羅馬尼亞代表團幫助預租的羅斯福酒店。酒店位於曼哈頓東區,離聯合國總部很近,步行15 分鐘即可抵達。
除了一兩間長期住戶外,第14 層全被中國代表團包下來了。說是第14層,實際是第13 層,因西方人忌諱13。
由於打前站的人對代表團成員的情況並不熟悉,結果把施燕華和另一位男同志分在了同一房間。吳建民他們到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