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頁)
颶風和20世紀以來世界上最大的海嘯襲擊,20 萬人喪生。但巴基斯坦政府對災情反應遲緩,使東巴人感到自己被拋棄和忽視,加深了對當局的不滿,拉赫曼為更多東巴人擁戴。
導致印巴衝突的近因起自1970 年末的巴基斯坦大選。在擁有巴基斯坦一半以上人口的東巴全力支援下,拉赫曼和人民聯盟贏得東巴162個議會席位中的160 席。而阿里·布托領導的人民黨只贏得西巴四省138 個議席中的82 席。布托在選後單方面宣佈自己當選總理,因而引起東巴人的不滿,掀起了大規模“不合作運動”,“充分自治”呼聲更高,1971 年3 月,拉赫曼宣佈接管東巴全部行政權力。
面對東巴的動盪局勢,總統葉海亞頒佈了軍事管制條例,逮捕拉赫曼等人民聯盟主要成員,東巴隨即發生兵變,在遭到武力彈壓後,約900 萬東巴人逃往印度,並在印度成立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國臨時政府”。印度政府亦以“東巴難民問題”為藉口在巴基斯坦邊境挑起衝突,繼而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戰爭計劃。為此,印度於8 月同蘇聯簽訂《和平友好合作條約》,從蘇方獲得坦克、裝甲運兵車和地空導彈等武器裝備,為戰爭做了充分準備。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聯合國再不會只有美國和蘇聯的聲音了(6)
聯合國秘書長吳丹預感事態嚴峻,及時提請安理會注意,南亞次大陸的危機對國際和平與安全構成潛在威脅。11 月21 日,蓄勢已久的印軍,對東巴邊境線多處發起大規模進攻;12 月3日,印軍又把戰火引入西巴,第三次印巴戰爭全面爆發。
一個國家突然面臨被肢解的危機,這個國家又恰是中國在南亞次大陸的友好鄰邦,特別是正處在悄然解凍微妙期的中國與美國間的牽線傳話者,就是巴基斯坦。中國不可能對這場緊急國際事務處置的遭遇戰袖手作壁上觀。中國進入聯合國,順理成章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握有否決權,故而初來乍到的中國代表團在此刻的一舉一動,成為各代表國關注的焦點。巴基斯坦也對中國推促聯合國儘快做出平息戰爭的決議寄予希望。
從1971 年12 月4 日始,聯合國安理會就印度—巴基斯坦問題展開辯論。對如此重大問題如何舉措,中國代表團本應及時向國內彙報溝通,可赴美后倉促借住在羅斯福酒店、沒有保密通訊裝置的中國代表團,只能用明碼電報和普通長途電話與國內聯絡。如此一來,往來通電、通話內容全在美國人的掌握之中。好在對印巴衝突,中、美立場比較相近,但這還是妨礙了代表團與國內的溝通和及時得到相關指示。
戰事不等人,在有充分謀劃準備的印軍攻擊面前,巴基斯坦軍隊節節敗退,安理會天天開會由晝至夜。中國代表黃華呼籲安理會“譴責印度政府的侵略行為”。美國的態度與中國基本一致,也不願意看到蘇聯透過支援印度肢解東巴,擴充套件其在南亞次大陸的影響。但呼籲印度與巴基斯坦實行停火、雙方軍事人員立即撤回自己本國邊界一側的提案,遭到蘇聯代表雅科夫·馬立克的反對。他宣告說應該同等對待印度和巴基斯坦,不應因東巴基斯坦的危機而指責印度,印巴戰爭是巴基斯坦政府的過錯引起的。
馬立克是蘇聯外交界的老資格,他36 歲就當大使,1946 年任蘇聯外交部副部長,是斯大林培養起來的。從20 世紀40 年代到70 年代,他兩度共13 年在聯合國摸爬滾打,對聯合國的各種規則滾瓜爛熟,深知如何充分利用規則實現其外交意圖。
吳建民在初入外交界後,就聽到過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如何如何的傳聞,此刻他對其人有了更直觀的領略。馬立克這時全力爭取的就是拖延表決,一俟印軍進佔東巴首府達卡,東巴脫離巴基斯坦控制便不可逆轉。
5 日、6 日,中國代表和蘇聯代表在安理會內交替發言激烈辯論。
由於沒有及時得到國內的指示,中國代表團一直在謀求停火、撤軍並行,而蘇聯則堅持反對。僵持了兩天,代表團才接到周恩來總理從北京1973年蘇聯代表馬立克在安理會。
打來的普通長途電話,他批評代表團固守撤軍有失靈活,此刻的首要著眼點在保住達卡,達卡不失,就有迴旋的餘地;反之,只能對東巴被分離徒喚奈何。因此美國人先停火提議是正確策略,儘快停火,達卡還在巴基斯坦手中。
喬冠華聽到國內的指示後,連夜召###議,商議調整戰略。第二天,中國代表團放棄立即撤軍要求,只提立即停火。但馬立克依舊反對,說這個提案忽視了印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