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1/4 頁)
這時,敵人攻勢更加猛烈,新四軍面臨嚴峻考驗。如果繼續硬拼下去,情況十分危險。
劉少奇將軍部爭執情況電告毛澤東後,軍部經過商討,開始考慮黃克誠的意見了。
在對敵我進行客觀分析之後,陳毅果斷電告華中局①、新四軍軍部及主力部隊主動撤離鹽城。
10日,新四軍全部撤離鹽城,避免了一場危機。實際上,黃克誠的建議被採納了,軍部接受了這一“苦口良藥”。
雖然如此,華中局及軍部在阜寧停翅港召開了幹部會議,對黃克誠提出① 1941 年5 月,中共中央東南局與中共中央中原局合併,正式成立中共中央華中局。
了批評,認為他不服從上級指揮。
黃克誠不服,據理爭辯:“作戰前我提的意見,我至今認為是對的。作戰未達預期目的也不是我不服從指揮,而是上級指揮失當。”
黃克誠認真反思了曹甸和保衛鹽城戰鬥的經驗教訓後,指出這兩次都是上級指揮處置失誤,本來有的仗不應該打,要打也不是這種打法。
華中局領導針對黃克誠的態度,仍然下了“黃克誠是錯誤的”這一最後結論,並責成他在幹部會議上檢討。黃克誠為顧全大局,服從組織決定,在旅以上幹部會議上作了檢討。
但是,黃克誠仍然堅持保留對所爭論問題的看法。事後,黃克誠覺得可能由於自己剛從八路軍劃歸新四軍指揮,缺乏相互間瞭解,讓人產生了自己不服從指揮的誤會。於是,他找到軍長陳毅,認真地詢問:“你是我的老上級,我有什麼不服從指揮的?”
戰事接連不斷,鞏固蘇北根據地的工作十分繁重,黃克誠很快將這件事拋之腦後了。
9 月,秋風漸起。
黃克誠率部來到蘇北已經是第二個秋天了。
一年多在蘇北的抗日鬥爭,使黃克誠深切感受到毛澤東和黨中央的決策英明,高瞻遠矚。
本來,黃克誠率部南下,與彭雪楓部會合後,黃克誠與彭雪楓都將目光偏向豫西,對於中央關於“華中是重要的生命線”這一戰略性指示認識不足。
雖然後來毛澤東覆電,黃克誠立即率部過路東,來到皖東北,但是這種認識仍然侷限於不完全理解的範圍。直到“皖南事變”,毛澤東預言的突發事件終於不可避免地發生,蘇北根據地建立起來,新四軍軍部在華中重建,黃克誠才真正有了深刻的理解與認識。
立足全域性,把握關鍵,這才是一名高階指揮員應當具備的素質,黃克誠告誡自己。
現在,有一件事情引起了他的思考。
不久前,他得到訊息,新四軍第四師第十旅,也就是他原來率領的八路軍三四四旅在豫西反頑鬥爭中失利,部隊損失較大,部隊中還出現了個別叛逃事件,部分同志悲觀情緒也產生了。
現在,十旅隨四師來到了皖東北地區。
黃克誠覺得,身在區域性,應當胸懷全域性,四師力量受到削弱,應該給予支援。於是,他向上級提出建議:將三師建制完整並充實的第九旅與四師十旅互相對調,以利於四師的休整補充和發展。
黃克誠的建議得到軍部的高度讚許。
不久,四師十旅對調到了第三師,原旅、團番號不變。
十旅來到三師,黃克誠十分關心。很快,他接見了十旅的幹部們,對他們劃歸三師建制表示了熱烈的歡迎。
十旅的負責同志,旅長劉震、政治部主任高農斧等都是三四四旅的老同志,是黃克誠的老部下,大家相見,倍感親切、高興。
黃克誠專門就十旅地方化的問題向劉震等作了詳細說明。原來,十旅撥歸三師後,實行主力部隊地方化,旅長劉震兼任淮海區司令員,軍區政治部主任則由旅政治部主任高農斧兼任。
部隊地方化,有很多同志思想轉不過彎來,認為主力軍一夜之間變為地方部隊,是不是豫西的仗沒打好?
黃克誠告訴劉震等旅領導,主力部隊地方化,是在困難條件下立足生根,渡過難關,堅持和發展根據地,準備以後新發展的正確道路,並不是走回頭路,十旅將會有更大的發展。黃克誠一席話,打消了劉震等心中的矛盾與顧慮,使他們在思想上有了明確的認識和準備。
十旅在淮海區“安家”後,不但迅速恢復了元氣,而且認真貫徹部隊地方化的決定,將革命的火種撒遍淮海大地,在黨政軍民的共同努力下,整個淮海平原的抗日武裝鬥爭如火如荼,迅猛發展。
白駒過隙,歲月匆匆。轉眼間,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