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頁)
奕譞來到養心殿,慈禧太后早已坐等那裡。奕譞急忙恭請聖安,慈禧命他坐下,慢聲問了一句:
“醇王爺,你可記得今天是什麼日子?”
奕譞一愣,心道:難道今天我做了什麼錯事?這樣想著,惴惴不安地問道:
“回太后,臣記不得其他了,臣只知道今天是太后聽政的大典之日。”
慈禧笑了、然後說道,“難道醇王爺忘了,今天按照大清禮制應是皇子阿哥們新年的典學之日。”
“臣罪該萬死,竟把祖上的這一訓戒給忘了,該打,該打!”
“五爺最近較忙,偶忘一享也是難免的,人非聖賢塾能無過,不過,王爺應該知道皇上快要六歲了,按照禮制,該入學讀書了。啟蒙教育關係大清社稷的興衰存亡,這擇師之事不可不慎重再慎重。五爺曾經是先皇帝同治的老師,對皇帝典學之事很是精通,應儘早思考選擇一人。”
奕譞答道:“說來慚愧,這事本應考慮到卻沒有考慮到,而有勞太后親自過問,實是下臣的罪過,對於擇師之人,臣平時也沒有考慮過。然而,太后這麼一說,臣倒忽然想起一人,但不知是否合太后心意?”
“嗅?醇五爺想起一人,那感情好,不必客套,就直說吧,我們大家共同商量一下,看此人是否合適?”
“回太后,皇上的老師雖不是什麼特別重要的職位,但要在教書育人方面有真才實學,德高望眾的人才能擔當,奴才覺得用大行皇帝當年的熟舊老臣充當可能較好。”
慈禧點點頭,“按你說採,這星上的老師唯有翁同和了?”
“不能說唯有翁同和,但臣覺得此人較合適。”
“何以見得!”慈禧有點不服氣。
“太后請想,大行皇帝當年的熟舊老臣而仍在弘德殿行走的已無幾人,只有翁同和年紀最輕,才學又高,又有一套教書育人的策略。更何況翁家幾代人都是我大清有名望的官員,舉家幾人都是科考的狀元,家學淵源深厚,學問上是沒說的,更可貴的是翁家人都是老實厚道,翁同和更被人稱道。”
聽奕譞這麼一說,慈禧心想:他說的也是,這翁同和是當年同治皇帝御前侍講翁心存的兒子,他的哥哥翁同和是安徽巡撫,也是為官清正剛直之人。若說到舉家出了幾個新科狀元,這話也不假,翁同和中了狀元之後,他的侄子翁增源也相繼中了狀元,這樣的家門,叔侄狀元世問極少,學問上不必考慮。至於翁家的人都老實厚道之人,慈禧不覺臉上一陣發紅,想起一件往事。
那是翁增源初點新科狀元之時,他奉旨宣召入宮。慈禧一見這位新科狀元儀表優美,舉止端莊大度而又不失文雅,談吐更是滔滔不絕。慈禧十分高興,她詢問了翁增源的家學與治國方略,並詢問了同治皇上的師傅翁心存的身體狀況,翁增源都侃侃而答。突然,慈禧話題一轉,說李商隱曾有詩句:“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但此句並不甚妥,若改為“靈犀一點有心通”可能更勝原句之意,只是上句思考再三而改不成對。人說新科狀元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要翁增源給她對出上句。哪知翁增源聽罷,渾身打顫,冷汗直流而無言以對。慈禧見狀哈哈大笑,這才讓翁增源好好回去思考,何時想出對句,立即入宮答對。哪知翁增源第二天就上一份奏摺稱病辭官歸還江蘇老家去了。慈禧再三挽留終也無濟,得准奏,雖然那以後再也沒有聽到他的訊息,但偶而還想起這件半開玩笑的小事。
此事雖然過去多年,但從慈禧剛才微微變紅的臉色上,奕譞已猜到這事,但他仍大著膽子說:
“太后,翁家父子,兩代帝師,這翁同和也曾為太后你做過侍講的,他的學問你比我還清楚,翁家為人的老實程度如何,你想必也聽說過?”
奕譞這樣極力保舉翁同和,除了翁同和確實有真才實學外,奕譞也是出於對他的一片感激之情。那是奕譞在被迫無奈的情況下向兩宮皇太后提交辭呈奏書後,慈禧當即就想批准他的奏摺,由於慈安太后的挽留,後提交朝臣議決,這眾多的朝臣中,只有翁同和一人上書請求兩宮太后繼續留住奕譞。事情雖然沒成功,奕譞還是從內心感激他的。
慈禧聽過奕譞的話,思索片刻,這才說道:
“王爺說得也有道理,就請翁同和在毓慶宮行走,侍從皇帝。另外,王爺你也不能閒在家中,皇帝年幼,總攬典學的事務繁重,你又有這方面的經驗,可以多操心一些。同時,兵部右侍郎夏同善為人也挺誠懇有學問,也可入宮輔教皇上兵法知識。”
奕譞一聽,太后同意他的保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