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部分(第2/4 頁)
“竇學士所言,下官完全贊同,大人對於吳瑞坤、吳瑞林和吳瑞博要求之嚴格,下官很是佩服,不過他們年歲尚小,所謂欲速則不達,剛開始學習之時,不宜要求太高,這方面竇學士與下官都要想辦法的。”
。。。
許衡和竇默說完之後,吳邵剛微微搖頭。
“二位學士還是小心了一些,你們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有一點,我是清楚的,吳瑞坤將來承擔之重任不一般,若是紈絝了,吃虧的是百姓,是身邊的官吏,故而對於吳瑞坤,要求應該要嚴格,我還計劃,兩年到三年之後,要求他們出去遊歷,去體察百姓的疾苦,知曉百姓生活的不易,如此他們才知曉民生之重要,知曉農戶種出來糧食,要經歷多少的艱辛,唯有這樣,他們才知道體恤百姓,才知道珍惜穩定之局面。。。”
竇默和許衡的臉都有些微紅了,這些話的意思,他們不可能不明白。
只不過吳邵剛的要求還是太高了。
“大人之規劃,下官是贊同的,只是這兩年到三年之後的遊歷,下官覺得還是早了一些,就算是讀書人,遊歷也需要在成年之後。。。”
竇默還沒有說完,許衡也連連跟著點頭。
吳邵剛再次搖頭。
“這不是要求高,誰叫他們是我的兒子,那就要準備吃苦,那就要懂得民生之重要,遊歷不是一次兩次,不是走馬觀花,而是深入到農戶之中,深入到田間地頭,去真切的體會百姓生活的不易,他們自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在繁華城池之中,住在豪華的府邸之中,怎麼可能知曉民生之重要,這方面,恐怕要麻煩二位學士,屆時跟隨他們一道,也好好的教誨他們,讓他們真正明白其中道理。”
說到這裡,吳邵剛拿起了桌上的紙張,遞給了竇默。
“這是我抄寫的唐朝詩人李坤的《憫農》的詩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就是他們的啟蒙教諭,要讓他們明白此詩的意思,知曉百姓的疾苦,不知道二位學士意下如何。”
竇默雙手捧過紙張,仔細看看這首耳熟能詳的詩詞,頗為感慨的開口了。
“大人的苦心,下官完全明白,請大人放心,許學士與下官一定會盡心竭力,不辜負大人之期盼。”(未完待續。)
第三百七十四章 襄陽之危
“蒙古韃子從正月中旬到二月底,對襄陽府城發起了三次大規模的進攻,雖說進攻都被打退了,可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朝廷已經派遣夏貴和范文虎等人,分別率領大軍馳援襄陽,可馳援的大軍悉數被蒙古韃子打敗,被迫撤離,情報署預計,接下來蒙古韃子將要展開更大規模的進攻,爭取儘早攻陷襄陽府城。。。”
“京城方面,朝廷和樞密院的意見倒是統一,都是想著全力救援襄陽,夏貴與范文虎率領馳援襄陽的大軍悉數遭遇失敗之後,兵部提出調遣駐紮在四川的大軍馳援襄陽,不過這個建議沒有得到樞密院的准許,樞密院之意思,依舊是調遣駐紮在兩淮的御前諸軍,以及駐紮在京西路的其他方面軍隊,馳援襄陽。。。”
“大都方面,蒙古親王哈必赤依舊駐紮在開封府城,不過其麾下的兩萬蒙古軍士,已經抽調一萬人回到大都,蒙古親王塔察兒依舊駐紮在漠北,據傳從開封府城抽調的一萬蒙古軍士,很有可能已經開赴漠北草原。。。”
袁世春稟報的很是詳細,這些情報的獲取,都是經過情報署大量的歸納和整理,特別是有關大都方面的情報,獲取已經不是那麼容易了,需要綜合以往獲取的諸多情報,經過詳細的整理,做出精確的推斷,才可能得到。
李庭芝、郝經和曹文剛等人,聽的非常仔細,吳邵剛則是陷入到沉思之中。
吳邵剛根本想不到,蝴蝶的翅膀一旦扇動了,歷史的程序就會發生改變。
在吳邵剛的印象裡面,襄陽府城城池堅固,蒙古大軍不可能很快拿下的,而且蒙古大軍數次強攻襄陽府城,都是遭遇到失敗,最後轉移進攻樊城,拿下了樊城之後,在朝廷不願意繼續馳援襄陽府城,襄陽府城守軍絕望的情形之下,固守襄陽的呂文煥選擇了開城投降。
蒙古大軍圍攻襄陽府城足足持續了七年時間,一直到鹹淳九年,才攻克襄陽府城,不過在這個過程之中,大宋朝廷也遭遇到沉重的打擊,數路援軍馳援襄陽,都遭遇到失敗,導致最終賈似道不願意繼續派兵馳援,而且蒙古大軍在拿下襄陽府城之後,僅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就攻陷了臨安府城,導致謝太后決定投降,大宋朝廷至此基本滅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