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部分(第2/4 頁)
家中的事情理順了,吳邵剛需要考慮潼川府路的諸多事宜了,錢糧匱乏的情況依舊是存在的,合州御前諸軍的總人數已經達到五萬人,戰馬超過兩萬匹,開銷也是陡然的增加,這讓負責此事的黃家明叫苦不迭,想盡了各種各樣的辦法。
合州御前諸軍的建設,目前的情況之下,只能夠開源,不可能節流。
還有阿珂察的事情,已經過去了接近兩個月的時間,想必蒙古的末哥王爺應該是做出決定了,按照蒙古人豪爽的性格,應該是乾脆利落處理此事的。(未完待續。)
第二百二十章 耕地問題
春耕事宜落實很好,讓吳邵剛頗為欣慰,黃家明充分展現出來了能力,不過在商貿發展的事宜上面,總體的起色不是很大,吳邵剛派遣成都府路與吐蕃交易的兩個商貿團回來了,獲利頗豐,可惜所需要的週期太長,一次交易幾乎需要小半年的時間,這不符合吳邵剛的要求,也絕不是下一步應該要發展的方向,真正能夠與吐蕃進行大規模的交易,還是需要完全佔領成都府路,那樣與吐蕃的交易才有可能真正的推進。
成都府路新任軍馬經略使劉元振,表現到很是老實,沒有任何的動作,潼川府路的邊關地方基本上安定下來,提心吊膽幾乎大半年時間的邊關百姓,終於切實感受到了變化。
變化最大的還是中江縣,因為合州御前諸軍駐紮在老鷹嘴的周邊,更因為當初從德陽府劫掠了不少的人來到中江縣,讓中江縣的人口大幅度的增加,原先荒涼的景象消失不見,所有的土地也全部都耕種了。
穿越幾年時間,透過對諸多情況的瞭解和分析,吳邵剛切實感受到了一個理論,任何的一個王朝,想要強盛起來,必須讓百姓首先富裕起來,至少能夠吃飽穿暖,否則一切都是免談,而強盛的核心,就是自耕農的數量必須佔據絕對多數。
所謂的自耕農,也就是有著屬於自身土地的農民,他們只需要承擔官府定下的賦稅,而擁有土地的標準,一般都是三十畝到五十畝的數量,也就是一戶自耕農的家庭,若是擁有了三十畝到五十畝的土地,則能夠保證生活無憂,而且還能夠透過土地得到不少的收入,用於生活方面其他的開銷。
生活無憂的自耕農的增加,會大力促進商貿的發展,更是進一步帶動王朝的興盛。
自耕農的標準,和千年之後的中產階級的標準差不多,誰都知道,一個國家經濟強盛的基礎,就在於中產階級人數的多少,中產階級的人數越多,這個國家越是富裕強盛和穩定。
道理是如此,可惜大宋朝廷做不到這一點。
南方特別是兩淮和江浙一帶,土地兼併非常嚴重,大量的土地落入到士紳富戶的手中,以至於管不過來,導致不少的土地荒蕪,而失去土地的農民則是大量的增加,他們失去了賴以存活的土地,演變成為赤貧階層之人,變成了流民,成為了最大的不穩定群體。
土地兼併直接導致朝廷賦稅的下降,本來以商貿賦稅做支撐的大宋王朝,也是可以維持一段時間的,可惜的是,長年累月的戰爭,大量的消耗,以及官吏的貪墨**,讓商賈也無法承受繁雜的賦稅了,很多商賈也因為賦稅過著破產,成為赤貧階層之人。
而自耕農數量的急劇減少,也導致商貿交易遭遇到沉重的打擊,尋常的商賈無法維持。
如此惡性迴圈之下,朝廷逐漸的難以為繼。
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賈似道強力推行了公田法,目的就在於增加朝廷的賦稅,重點是滿足軍餉的開銷。
透過對大宋存在的諸多弊端的分析,吳邵剛從內心是認可公田法的,賈似道的這個決定是正確的,若是不能夠強行的推進公田法,朝廷早就無法維持,拿不出來錢財,無法養活軍隊,那麼就很有可能出現明末的那種情況,軍隊不斷的譁變,各地騷亂不斷。
若是出現這樣的情況,大宋王朝將在很短時間之內轟然倒下。
畢竟有一個蒙古王朝,人家本來就非常的強大,只是因為內部的原因,暫時騰不出手來征伐,等到人家緩過氣來,大宋王朝的末日也就來臨了。
吳邵剛也清楚,公田法最終是失敗,不可能推行下去,任何一個好的政策,都是需要有一幫人去執行的,在貪官汙吏充斥的官府內,吏治完全**,想要真正的推行公田法,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權貴總是會想到各種各樣的辦法,避免自身的損失,而最終吃虧的,還是沒有根基的自耕農和商賈,這些支撐大宋王朝繁華富庶的中產階級人數將急劇減少,且那些手握尚方寶劍,不遺餘力的推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