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部分(第3/4 頁)
留給下這些給曾經猛將如雲的邊境。
童貫心中更是知道,武備到得這般地步,並非軍將無能。究其原因,便是這些讀書人從來就沒有把兵事當成一回事,拿著朝廷調撥的軍餉,卻是從來不正眼去看自己轄下的這些軍漢一眼。
文人誤國,這句話語,童貫心中想說,卻是在這個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大宋,實在不知如何說出口。也不敢說!
童貫此來,只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便是把雄州的榷場直接關閉了。雄州榷場,便是宋遼邊境最主要的貿易之地。兩國互通有無,主要也是透過雄州來進行。此時要開戰,自然也就不能再以貿易資助敵人。糧食與鐵器,便是一兩也不能往遼國流通。
(雄州,便是此時鼎鼎有名的雄安新區。)
第三百五十三章 明日就走
童貫此時心中,只想趕緊去尋鄭智,尋鄭智詢問對策,再叮囑鄭智整軍備武。
童貫心中憤怒不止,憤怒之中,還有更多的忐忑不安。攻遼之戰,所有指望,只在鄭智一人身上了。
是真正所有的指望,全部都在鄭智一人身上。時間如此緊迫,叫童貫如何能不著急。
頭前還想,這河朔之地,即便武備廢弛,但是零散湊出幾萬人馬,不論戰力如何,總是能行的。此時看來,已然都是泡影。
帶著這些老弱上陣,破衣爛衫,鏽跡斑斑的兵器,連壯大聲勢的作用都做不到。敵人見了會笑,開戰時候會逃。百害無一利。
童貫此時往南而回,打馬飛馳不止,左右護衛都跟得極為辛苦。童貫對於事態的嚴重性已然極為了解。
鄭智從獨龍崗回到梁山,收到了三州一百五十萬貫的軍餉,梁山上的糧食也基本都運出了水泊。糧食與軍餉中的一部分自然也是要分給呼延灼與韓韜的。
過得不久,大軍開始往撤出水泊梁山,往滄州而去。呼延灼也往汝寧而去,此番呼延灼雖然
捷報也已發出。大軍回到滄州,隨著大軍回來的還有巨量的銀錢。
剛回滄州第二日,鄭智大早就出了城,心中自然是掛念自己的大炮。戰爭實在殘酷,特別是國家之間的戰爭,鄭智只想準備得更加充分一點,勝敗實在太過重要。
七八個漢子拖著一門黑漆漆的大炮,大炮之下還有碩大的木輪,整個大炮都被裝在十分堅固的木炮架之上。
即便有輪子,卻是也要七八個漢子才能拖得動。
鄭智看著這個大傢伙,滿臉是笑,連連點頭,開口道:“凌振,這才是某心中的大炮!”
一旁指揮的凌振聽言反倒並不十分歡喜,答道:“相公,這大炮是造出來了,威力也是巨大,卻是過於笨重了,實在難以搬運,便是從庫房裡搬到此處,十來個漢子圍著一起運,也用得許久。”
凌振言外之意就是這大炮戰場上不實用。鄭智也不去想這個問題,說道:“且試一炮與我看看。”
凌振聽言,自然開始忙活起來,儘管凌振心中並不看好這門大炮的實用性,卻是也欣喜這門大炮的成功打造。
“把炮口往這邊。。。”
“後面的木架撐住,挖一個坑把支撐的架子埋起來。。。”
“炮口往下壓一點,後面抬高。。。”
凌振指揮著大炮擺放,炮口瞄準,目標還是之前那棵被“剃頭”的大樹。
鄭智看著凌振忙裡忙外,從擺放到瞄準,再到裝填火藥,全部都是凌振一人在指揮,旁人只能打下手。
顯然是這滄州還沒有人能熟練掌握這一套流程。大炮才出這一門,熟練使用大炮的也才這一人。大炮成軍服役的差距實在太多,鄭智心中不免又著急起來。
凌振拿著一根火把到得鄭智身邊,開口問道:“相公要不要親自來點火?”
鄭智擺擺手道:“凌振,你點火就是,我便看看就好,打得這一炮,我還有事與你說。”
凌振聽言,幾步上前點燃大炮上面的捻子,隨即退後幾步,並不走遠,只在大炮後面幾步遠,顯然凌振對這門大炮極為有信心。
火炮一聲怒吼,炮口火光大起,炮管劇震。
隨即濃煙滾滾,鄭智眼神還在看著這門大炮,遠方山腰上的大樹也爆發出劇烈的“嘎啦”聲,樹幹應聲而斷,連著樹冠不斷往山下滾路。
鄭智此時才抬頭去看山腰,自然對這大炮的威力極為滿意,開口道:“此炮甚好!”
凌振也不再去檢查炮身,只回頭答道:“相公,此炮威力巨大,用此炮打城門,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