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4/4 頁)
同心效力,豈能至此?望你等切勿挾功驕恣,輕視部下,否則必敗。古之人主往往以權術駕馭臣下,不以至誠相感。朕今以直言告訴爾等,要常相警戒。不僅是你們自己,你們還要以朕意教育你們的子孫,則可與國同樣地久天長。”
十一月十三日,朱元璋賜宴款待諸功臣。酒酣耳熱之際,他對這些沙場悍將們意味深長地說:
“創業之際,朕與卿等歷盡艱辛。今天下已定,朕日理萬機,不敢有絲毫鬆懈。卿等現在高官厚爵,優遊富貴,也不可忘卻艱難之時。今與卿等飲宴極歡,恐久而忘記艱難,故相誡勉,望勿負朕之苦心。”
諸將不知這番話中暗藏殺機,都歡笑稱是。
第二天,徐達率諸將前去謝恩。朱元璋在華蓋殿賜坐,笑著對他們說:
“今天成就一統天下之業,全賴諸將之功。”
徐達等慌忙起身跪拜說:
“臣等起自田野,風雲際會,方得追隨上位。每次征戰,都是奉了上位的成算。用兵次第,如以掌運指,待戰事勝利結束,竟不差毫分。這是天賜上位的聖智,臣等望塵莫及。怎敢貪天之功為己有?”
朱元璋不禁心花怒放,得意地笑著說:
“朕與卿等初起鄉土,本圖自全,並非有意奪取天下。渡江之後,見群雄橫暴荒淫,徒為百姓之患,故決心替天行道。但當時陳友諒恃其兵強,張士誠恃其富有,獨朕一無所恃,只有不嗜殺、布仁義、守勤儉而已。如要說有所恃,也只是諸將同心,共濟艱危而已。如何掃平天下?有人勸我先打士誠,認為士誠近,而友諒遠,若先打友諒,士誠必乘我之後。但他不知友諒志驕而剽悍輕死,士誠器小而狡猾怯懦。故鄱陽之戰,我料定士誠必不敢越蘇州一步去支援友諒。如先攻士誠,則蘇州併力死守,友諒必空國襲後,我再撤蘇州之圍而應戰,我疲敵強,前後應敵,事情就危險了。二寇既除,兵力大振,鼓行中原,應所向無敵。此時有人勸朕蕩平群雄再取元都,你們又想直搗元都,皆非萬全之策。朕所以命你等先取山東、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