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4/4 頁)
見他對此書感興趣,便向他講述此書的精妙,勸他將此書購下。
劉伯溫哈哈大笑起來,說:
“不必了,此書在吾家鄉乃尋常之物,隨處可以見到,不足為奇,更不足為珍。”
那老闆有點生氣,說:
“客官,請看此書墨色、紙張,所鈐印鑑至少是唐代鈔本。小人雖不才,但對數百年書目流傳掌故頗為了解,此書從五代即已失傳。客官說貴鄉隨處可見,似為不實之詞。”
劉伯溫又笑著說:
“我自小即攻讀此書,如今已爛熟於胸,你若不信,我可以背給你聽。”
說完,他便滔滔不絕地將那書從頭至尾,包括書中夾註、批註都一字不漏地背誦出來。
那老闆雖對歷代書目流播瞭如指掌,明知此書是稀世孤本,聽他背誦得如此流暢,竟信以為真,以為劉伯溫的家鄉確有此書,否則怎能如此爛熟於胸。他長嘆一口氣,只得把賺筆大錢的念頭嚥了下去。
劉伯溫把老闆的神色看在眼裡,暗笑而去。
劉伯溫考中過進士,受元朝政府輕鄙漢人、蔑視儒生的政策影響,三年後才在江西當了個小縣丞。他為人剛正不阿,又有才幹,連連察訪出幾起豪強土霸為非作歹的案件,嚴加懲處,得罪了府縣官員和豪族,無法立足,便掛冠而去。
後來他又助石抹宜孫駐守台州,平定了處州的幾股山寇,因無錢賄買上司,反兩次被降職。他不由得心灰意懶,對朝廷徹底失望,便率領幾個心腹將校,回鄉隱居。
朱元璋見了胡大海的薦書,本想親自赴青田去禮聘劉伯溫,被李善長勸住說:
“主公如今已非昔日可比,劉伯溫縱然重要,也不及主公之萬一。故不宜勞動玉體,只須派一有身份的使者前去迎請足矣,豈宜主公親往!”
三次禮聘,方請出能掐會算的劉伯溫(2)
朱元璋雖然求賢之心如初,但隨著地盤的日漸拓展,人才不斷來投,尊卑之念也日漸深厚,李善長的話打動了他的心,便派樊觀為使者持其親筆聘書及重幣前去迎請。
劉伯溫聽說朱元璋派人來見,頗為躊躇。他自小即受忠君教育,國破臣盡節,這是經史中屢見不鮮的教言;君雖無道,臣不改節,這是自小所受教條。作為元朝臣子,舊主猶在,卻去投奔新主子,這豈不是背叛?
但不見使者,一旦得罪朱元璋,也非小事。此人乃雄才大略之士,他在婺州所為,自己已盡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