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頁)
。“據我瞭解,紅軍中的軍閥主義、本位主義、個人主義、山頭主義大有人在,我看,這方面要抓一抓。”
周恩來說。“留守兵團中,不少戰士受過王明、張國燾錯誤路線影響,再加上新入伍的戰士,他們都沒有系統地學習過我軍的正確的理論和路線,不瞭解我軍的優良傳統。”毛澤東說。“古田會議決議倒是能夠體現我軍建軍思想,不妨印一些,讓幹部們看看。”任弼時說。“這很有必要!”周恩來說,“古田會議決議,體現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體現了我軍宗旨,讓新戰士看看,很有好處。這個工作,就交給譚政他們去做吧!”“那我明天給他們寫一封信吧!”毛澤東說。大家都點了點頭。譚政接到這一新任命後,心情很不平靜,他很感激黨中央對他的信任,但又怕自己不能擔負起黨中央委託的重任。聯防軍很快組建起來了,聯防軍政治部的同志在一起碰頭後,決定立即開始應有的工作。“譚主任,這是你的信,是毛主席寫來的。”一個通訊員邊說,邊把信遞給了譚政。譚政接了信,立即拆開,上寫:譚政、莫文驊二同志:將四軍九次大會決議多印數千份,發至留守部隊及晉西北部隊,發至連長為止,每人一本,併發一通知,叫他們當作教材加以熟讀。
(各級幹部均須熟讀)
毛澤東一月二十三日看完信後,譚政說:“謝謝你啊,小鬼!”
“哎?光謝謝還不行!還得給收據,請籤個名吧!”通訊員把收據拿出來讓譚政簽了名,一個敬禮,便一溜煙跑了。
留守兵團是1937年8 月下旬,中共中央洛川會議決定組建的, 9月開始稱八路軍後方留守處,肖勁光為主任,曹裡懷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留守處機關僅有十幾個人。部隊除主力紅軍抗日留下一部分外,還有陝北的地方部隊。1937年10月2 日,軍委決定將陝北紅軍按國民革命軍的編制進行改編,並劃定駐防地區,按陝甘寧邊區二十三個師劃分為東地區留守處、西地區留守處。八路軍後方留守處設在延安北門外左側。不久,正式成立八路軍後方留守兵團,以原留守處為兵團司令部,原八路軍後方政治部為兵團政治部。原後方留守處主任肖勁光任留守兵團司令員,曹裡懷繼任參謀長,後方政治部主任莫文驊改任兵團政治部主任。留守兵團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1942年5 月13日,中央軍委作出《關於成立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的決定》後,留守兵團編入聯防軍。賀龍為司令員,關嚮應為政委,徐向前、肖勁光分任副司令員(徐兼參謀長),譚政、林楓分任副政委,譚政還兼任了兵團政治主任。留守兵團初建時,總兵力九千餘人, 1937年12月擴充為一萬五千餘人,1939年10月以後,王震率一二○師三五九旅回到陝甘寧邊區,屬留守兵團代管,總兵力擴充套件為三萬餘人。留守兵團建立以來,基本上是按照古田會議決議精神進行建設的。但是,兵團主要是由紅一、二、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和陝北紅軍的部分部隊組建的,由於王明、張國燾錯誤路線的影響,加上紅軍各根據地長期隔離,各地區和經歷不同所造成的不一致不統一,同時大量新成員對我軍傳統還沒有系統深入學習,不少同志分不清正確建軍路線和錯誤建軍路線的界限,有的還不知道古田會議決議為何物。部隊中也出現不少問題,比較突出的是軍閥主義、本位主義、個人主義、山頭主義和緊張的軍政關係、軍民關係、官兵關係。毛澤東給譚政,莫文驊的指示信,為解決上述問題指出了根本的出路。接到毛澤東的來信,譚政煩亂的心緒似乎透進了一縷清新,信心和勇氣也增加了,接著便和莫文驊、傅鍾等討論印刷問題了。
“發到連部為止,要印上千本!”譚政說道。
“可我們的紙張、印刷油墨都緊張。”傅鍾說。
“是啊,敵人封鎖嚴密,從外地搞紙進來很困難。”莫文驊說。
“就用邊區生產的草紙吧,印好後,要求大家愛護課本,我看一樣。”譚政說。
“那好,我明天去油印廠聯絡一下。”莫文驊說。
“關於下通知,要求各連學習,是以聯防軍政治部名義還是以總政治部名義呢?”傅鍾問。
“就以總政治部吧!”莫文驊毫不遲疑他說。
“我看,兩個政治部都下通知吧!”譚政說。
“那也好,總政先下,我們聯防軍政治部後下。”莫文驊說。
“什麼先下後下,兩個機關的人馬已在一起嘍!”傅鍾說。
很快,《古田會議決議》本印成並下發到各連隊的幹部手中。軍委總政治部在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