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頁(第2/2 頁)
佐料; 還有最經典的美食,豆腐。 用石磨磨成豆漿,煮熟,用滷水或者石膏點豆腐,等它凝固後就是豆花,也可以加入鹽或者糖來食用。 也可以把它倒入木框中,然後壓成型,等待一段時間,就是嫩生生的豆腐。 在缺肉的時候,豆腐是古人重要的蛋白質和脂肪來源,而且口感軟嫩,對沒條件清洗牙齒保養牙齒、年紀輕輕牙口不好的古人可謂是老少皆宜; 若是沒有石膏或者滷水,把豆漿煮沸,表面結出一層豆皮撈起來,那就是腐竹。 或者把豆腐切成小塊,用鹽、酒醃製一下,放在罈子裡發酵自然生出白黴,就是腐乳。當然,如果有辣椒或者其他調料加入其中就更美味了。 而且豆漿、腐乳、腐竹操作方便,學會那技術每個小家庭都很方便自制,既可以豐富餐桌,也是家庭重要的經濟來源。 榨取豆油在很早就有,早先是純人力的方法,先把大豆做成豆餅,然後壓榨,撞擊取油。 到宋朝時期,有了大型的榨油機械,一下子湧現許多榨油坊,豆油便開始普及開來。 豆油在缺油的時代,是難得的油料作物; 而且榨油之後剩下的豆粕是飼養牲畜的好肥料,牲畜吃了能快速長膘。 從戰國到秦漢時期,大豆還沒有如此多的食用加工方式,秦漢先民頓時看得眼花繚亂,口水直流。 秦漢時期的烹飪工具主要是火烹、石烹、陶烹和青銅烹,烹飪手法主要以烤、煮、蒸為主,比如水煮豆子、水煮豆粥等。 水煮的方式雖然原始樸素,但也可以驅除原本的豆腥味,也可以避免豆子不熟中毒的情況,果腹和補充營養也有一定的作用。 受到天幕帶來的後世人的啟發,秦漢古人一個個有了新想法。 北方的鄉村裡,一家人正在議論。 家裡的男人裂著乾裂的嘴唇笑:“那豆漿方便,用石磨磨成豆子再煮就可以食用。”北方的秋冬乾燥的很,看到天幕上的豆漿熱氣騰騰,隔著天幕就很好喝的模樣,自己躍躍欲試恨不得立刻去做豆醬。 “豆漿不頂餓,我看還是豆腐好,軟嫩的老人孩子都可以吃。”家中的婦人在腦海裡回憶著豆腐的製作過程,她覺得好像也不難。 石膏這東西藥店就有,也不貴,有的地方產石膏自己都可以去挖去。 豆腐需要的不就是豆子、水和石膏嘛,還有那木框自己家就有,紗布也有,難度不大,實在不行,當豆花吃也可以。 老人更喜歡儲存糧食,更喜歡腐竹曬乾了能儲存很久:“我看還是腐竹好,用豆漿煮出豆皮撈起來晾曬就行了,曬乾了還方便儲存。” 家中已經能幫忙下地幹活的半大孩子砸吧砸吧嘴:“我覺得豆芽好,冬日裡吃不上青菜都快上火了,今天晚上我就去把豆芽發起。” 也有人更渴望食用油:“就是那榨油,那機器怎麼弄,看不清楚。” 鄰居道:“想那麼多做什麼,這種難度大又賺錢的,商人,朝廷,自有聰明人去嘗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