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頁(第1/2 頁)
“這豆豉看起來不錯,咱家可以試試。” “急什麼,這一期講大豆,大豆的用處肯定被後人發現的多多的。” 【大豆,還是一個很善於合作的“百搭高手”。】 【大豆可以與根瘤菌共生,這種細菌可以把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氮肥,供植物生長。不僅能提高土地肥力,十分適宜輪作和間作。】 【《齊民要術》裡就提到過“麥-大豆-谷”的輪作,可以參與各種靈活多樣性種植,不僅肥沃土壤恢復地裡,還可以增加農作物產量。】 【幾千年後,美國人在得到大豆,進行研究後,一位著名的化學家也提出用大豆與棉花、玉米輪種,幫助棉花和玉米豐收。】 “原來如此!”民間的農人想起自家意外的豐收,歡欣雀躍。 “我說種過大豆之後種黍怎麼感覺產量更高了,原來不是錯覺!土地是真得更肥沃了!” 雖然古人不懂什麼事根瘤菌,但是很早之前古人已經發現,大豆作物參與禾穀類作物的輪作,不僅豆子可以豐收,輪作的禾穀類也能生長地更好。 從戰國時期開始,中原普遍實行連種制度。 華夏一直有人多地少的問題,百姓需要用有限的土地產出更多的糧食才能養活一家老小,也就需要土地連續進行生產,連連種制不斷地發展,後面漸漸有了更多的輪作、間作、套種、混作等種植方式。 現在天幕提前告訴古人大豆可以與各種植物輪作,麥子、穀子、棉花、玉米都行,哪怕明清以前沒有玉米、棉花不普及,但輪種麥子穀子也能提高一大截產量了。 朝廷裡的帝王眉頭一皺:“怎麼又是美國?” 又是得到大豆進行研究,不會美國也來個植物間諜吧? 朱元璋冷笑:“後世的清朝是什麼鬼,朝廷跟個篩子似的,什麼國家都敢派間諜,就是這樣的朝廷搶走我大明的江山?” 論間諜,他的錦衣衛不就是嗎? 比起被外國間諜偷盜自己的東西,朱元璋想通了,錦衣衛只用在官員內部太浪費了,派出去開疆拓土帶點實際用處才值。 至於官吏,等大家忙著跟各國打交道,哪有時間結黨營私貪汙腐敗,忙不死他們! 朱元璋的目光在兒孫們、百官以及錦衣衛、太監身上挨個掃過,哦差點漏了,他的女兒和妻妾也不少。 朱元璋每次一聽到天幕說大明從頭窮到尾,再看這些人腦海裡想到的就是發俸祿就得浪費國庫多少錢。 都得給他賺回來! 後世子孫不可靠,國庫要富裕,從他洪武年間開始! 【而且,大豆還有個最重要的優點,營養豐富,便於烹飪。】 【從西漢年間,淮南王劉安煉丹意外中發明了豆腐開始,華夏人對於豆製品的探索從未停止。 魏晉南北朝時期,豆製品發展多種多樣,《齊民要術》裡就有明確的豆豉、豆醬的加工製作流程。】 【隋唐宋元時期,大豆普及全國,開始廣泛被人們使用。 宋朝已經開始用豆子榨油。】 “用豆油煎豆腐,那才叫一個美味!” 蘇軾快速與友人分享自己的烹飪心得,“豬油太葷,豆油剛剛好,煎豆腐炒竹筍都美得很!” 在他對面,佛印和尚坐在一盤棋局之後,聞言含笑點頭:“善哉,善哉,我寺廟僧人多食豆腐豆油,大豆實在是活人無數,功德無量。” 兩位歷史名人興致起來,開始討論豆製品的各種吃法,而這也是宋朝時期的一大特色——美食文化發展的極為興盛。 到南宋的集市上,小攤販各種叫賣著豆製品美食: “豆團!好吃的豆糰子咯,新鮮出爐還熱乎著呢!” “豆芽!豆芽!新鮮的豆芽脆生生水靈靈!” “賣豆粥咯!賣豆粥!早上喝完豆粥一身暖和咯——” “賣豆糕啦!官人吃豆糕嗎?小娘子吃豆糕嗎?” 好一派繁華景象。 【明清時期進一步完善。 豆豉、豆醬、豆腐、豆油、豆漿、腐乳、腐竹都已經成型。】 荊咕特意把各種豆製品製作過程剪輯成了一個影片,一邊放一邊介紹。 於是天幕下的古人這一次可以看到各種完整的豆製品製作過程,一個個忙忙碌碌地開始記錄。 【豆類含有優質植物蛋白和脂肪,還有重要的大豆異黃酮,可以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用大豆發豆芽,少少的一點水,用黑布遮住,三四天就發芽長長,可以食用了。 在冬日是難得的綠色蔬菜,若是出海,也是海上重要的美食來源。 用大豆做豆醬,洗乾淨,蒸熟,壓碎,再加入鹽密封起來,等一段時間發酵成豆醬,就是重要的調味品。 在本土蔬菜普遍寡淡的時候,在鹽價不太穩定、一抬價就吃不起的時候,是古代百姓有些時候可以替代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