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頁(第1/2 頁)
劉徹狠狠拍大腿:“要什麼美人,選權力!有了權力全天下什麼美人沒有,這王子腦子出門忘在家裡了嗎!” 這大好的機會,為什麼都不知道珍惜?換成他,說什麼金蘋果給天后,哪怕是送給那個天神宙斯他也能閉眼吹,等拿到權力自己去當天神不好嗎! 什麼時候讓他上一次天,東方西方都可以,他已經迫不及待了! 【文人也賦予了“桃”更多的精神色彩。】 【東漢末年,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桃”在此時是兄弟之義的象徵;東晉時期,陶淵明構造出“世外桃源”,“桃”在此時是文人理想家園的化身。】 在民間,桃子同樣深受人們的喜愛。 “桃”經常出現在陶藝、年畫、雕塑、繪畫等各種民俗藝術品中,並一直流傳至今。 與桃子相關的木版年畫中,各種題材。 《連年福壽》《一品三仙》《五福壽為先》,都是以“桃”為長壽主題。 桃子寓意長壽和活力,桃木有辟邪之意,桃花寓意美麗,各種讚美,讓華夏文明與桃文明已經融為一體。 【咕咕我在搜查桃子的資料時,看到了有關桃子歷史的新歷史。】 天幕放出了一條科研新聞圖片: 2010年,在昆明市北部汽車客運站附近公路施工現場發現了8枚儲存完好的桃核化石,經過科學測定,該桃核化石距今約有260萬年,這一發現將桃子的演化歷史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這些桃核的形態特徵與現代桃十分相似,但由於缺乏對整個植物形態的認識,研究組將化石種定為“昆明桃”。 【目前關於“昆明桃”的具體資訊不多,不作補充。或許有生之年,我們可以看到新的研究報告,追溯出桃子在裸子植物時期的模樣。】 【接下來,我們說說柑橘。】 【柑橘,原產中國,是橘、柑、橙、金柑,柚、枳等的總稱。】 古代柑橘同樣特別珍貴。 古籍《禹貢》記載,4000年前的夏朝,我國的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生產的柑橘,已列為貢稅之物。 周代,楚國將橘作為社樹,用於祭祀,是“封疆之木”,乃社稷的象徵。 春秋戰國時期,屈原就曾寫下國人的第一首詠物詩《橘頌》。 秦漢時期,柑橘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 《史記》裡記載:“齊必致魚鹽之海,楚必致桔柚之園”,說明楚地的柑橘與齊地的魚鹽生產並重。 【我們學過的課文裡,《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裡,晏子使楚時,用“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來比喻人的習性會因環境影響而變。】 【不過這裡科普一下,“枳”和“橘”其實不是同一種之物。“枳”又名枸橘,俗稱臭橘,果肉少而味酸。橘和枳都屬於芸香科,但不同種;橘不會變成枳,古人認為二者是同一物有所誤會。】 【不過這也不能怪古人,實在是,柑橘是個非常龐大的家族,哪怕是現代人也容易分不清。】 天幕直接放出了一張柑橘的“族譜”,來展示柑橘科複雜的“倫理”大戲。 首先是三位柑橘老祖宗:香櫞,橘子,柚子。 然後柑橘科中的任意兩位,都能雜交出新品種,也就導致柑橘家族完全不受限制,種類越來越多。 起因是華夏南方人,覺得柑橘好吃,把好吃的品種種在一起,就雜交出了許多新品種: 比如,橘子和柚子結合,有了橙子; 柚子和橙子結合,有了青檸; 橘子和香櫞結合,有了萊檬和粗檸檬; 橙子和祖先香櫞結合,有了檸檬; 橙子和祖先柚子結合,有了葡萄柚。 …… 不是所有水果都可以這樣任意兩兩組合,但是柑橘科是,這也是它們獨特的天賦,是柑橘家族壯大的主要因素。 在不斷地兩兩結合繁殖新品種的過程中,柑橘科基因突變還出現了意外,柑橘家族多出了一位特殊的新成員——臍橙。 臍橙只有果肉,沒有種子,相當於沒有生育能力的太監,成為了柑橘家族中的孤單後裔。 這個時候,就靠人類上場了。 早在臍橙出現前,人類已經發明瞭嫁接術,臍橙就是靠人類的嫁接之法,讓它沒有種子也可以繼續繁衍,並且成為了人類社會里非常受歡迎的柑橘科“明星成員”。 “嫁接啊!”漢朝,氾勝之先是被五花八門的柑橘家族震驚,接著就被嫁接術啟發到了。 漢朝既有柑橘,也有嫁接術,只是目前多用在瓠瓜種植上。 比如用布將十棵種子長出的十根莖捆在一起,用泥封住,幾天之後,這十根莖長在一起,再透過修剪留下最強壯的一根,這樣結出的葫蘆就比普通的葫蘆大十倍。 原來用在水果樹上也可以。 氾勝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