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頁(第1/2 頁)
隋末唐初時期,雕版印刷已經在民間普及開來,當時受佛教影響,普遍印刷佛經和佛像。李世民要求官府印刷的《女則》,是華夏曆史上最早雕版印刷出來的書籍。 “觀音婢!”李世民聽到長孫皇后去世,瞬間猶如被大錘重擊大腦,一瞬間濛濛的,條件反射緊緊抓住長孫皇后的手。 “母后!”尚還年幼的李承乾和李泰擔心的看著母親,幾個女兒早已齊齊激動地撲向長孫皇后,拉著母親看來看去,難過的眼淚都快流出來了。 至於李治,得等兩年後才出生。 長孫無忌也擔憂地看著妹妹:雖然知道觀音婢身體不好,但是卻沒想到如此不好!怎會年紀輕輕就去世! 636年,按照天幕的紀年法,現在是公元626年,也就是說長孫皇后只還有十年壽命。 十年後,她也才三十六七歲,正值壯年! “太醫!太醫快給皇后看看!”李世民大聲呼喊著太醫,急的都顧不上是在大臣們面前。 “陛下,臣妾沒事。”長孫皇后連忙安慰丈夫,但是生死大事,哪怕是往日有效的安慰,此時也顯得很無力了。 【可惜,長孫皇后嘔心瀝血用一生時間寫,唐太宗推廣天下的《女則》,宋朝以後,因為女子不得干政,這本后妃教科書失去了應有的價值,最終失傳。】 劉娥出身不高,入宮之後才有機會讀書寫字,聞言也起了好奇心:“皇后寫得書,為什麼不讓后妃看?” 說起來,皇室藏書那麼多,她好像都沒好好讀過,或許遺漏了許多財富。 “去宮中藏書閣找找,有沒有《女則》。” 很快,宮人帶著《女則》來複命。 儘管當權者不喜,但是出於帝王家對天下知識的壟斷權,和古人對書籍的看重,也沒有毀壞,只是讓它封起來在角落蒙塵。 宮人自然是擦乾淨之後送來的,劉娥翻了翻,意外地睜大眼睛:竟然是這樣的內容?難怪會被禁。 劉娥原本找書是想自己看,突然有了新的想法:“既然還有,為了避免日後遺失,將《女則》印刷後傳到民間。” 李世民身為男子,都能大大方方把《女則》傳閱天下人,她身為掌權的女性,更不會約束女子發揮自己的能力。 雖然可以想象,一定會遭到那些迂腐大臣的阻攔,以往劉娥還會忌憚自己的身後名,現在已經不在意了。 從她專權開始,從她屢屢用龍袍試探與龍椅的距離開始,就註定會為男性當權者不喜。 反正左右是不喜,她為何不更大膽一點,直接把那群老頑固氣死,也可以讓自己耳朵清淨點。 想到這裡,劉娥甚至悠然往龍椅上一靠:“如此好書,當為天下人欣賞,等書重新刻印後,給各位大臣都送去一份。” 【這裡為長孫皇后平反一下,雖然很多人聽到《女則》這個名字以為又是什麼女德書籍,其實不是,它跟《女誡》等女德書不一樣,從宋朝以後的統治者讓它逐漸失傳的態度就可以看出。】 【現存有關《女則》的書籍,是從其他人的書籍中記錄的隻言片語。】 《女則》與《女誡》是兩本截然不同的書,卻因書名相近的緣故被很多人混淆。 《女則》是長孫皇后採集古代婦女主要是歷代后妃的事蹟並加上自己的評註,用於時刻提醒自己如何做好皇后的一部評論集。比如書中有提醒自己約束外戚,還可以從長孫皇后的詩歌,以及李世民受到《女則》影響,下令編纂《晉書》來窺探。 《晉書·列女傳》是歷代各色由男人書寫的“列女傳”中,對女子貞節表揚的最少、但是對智慧女性表揚最多的史書。 比如謝道韞老年遇到賊寇拔劍殺賊的故事,就出自此書,並且表揚謝道韞有“林下之風”。 還有許多例子: 苻堅妾張氏“明辯有才識”,上疏力勸苻堅南征。 毛氏“壯勇善騎射”,軍營被姚萇攻破時,她“猶彎弓跨馬,率壯士數百人與萇交戰”,直至被俘。 慕容氏“有才慧,善書史,能鼓琴”。 辛氏“聰朗有才鑑”,其弟辛敞按照她的指點處事,在錯綜複雜的曹魏政治鬥爭中如魚得水…… 比起宋明清時期表彰的“節婦”“孝女”,《晉書》上記載的魏晉女子能文能武,聰慧過人,懂軍事懂政治。 【其實《晉書》的作者同樣是男性,共二十一人,說出名字各個在後世都是鼎鼎大名。】 負責監修的是後世鼎鼎大名的名臣和文豪: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 負責天文、律歷、五行等三志的作者是玄學大佬——李淳風; 其他十六位編纂者裡同樣有許多名臣。 比如巾幗女相上官婉兒的祖父上官儀,上官儀自己也是著名詩人和文豪,當做宰相;後來武瞾的心腹、成語“笑裡藏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