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頁(第1/2 頁)
“棍法宗師?”俞大猷立刻被勸開心了,反覆唸叨幾聲“棍法宗師”,越念越美,端起酒杯一飲而盡。 “好酒!” 戚繼光慢悠悠飲酒,含笑看著。 好心情喝得自然是好酒,但若是壞心情,恐怕再好的酒水也飲之無味。 【《劍經》分為“劍”“射”“陣”三部分,集合了俞大猷本人的棍法、軍事、陣法等生平學習經驗。其中重點是“劍法”,也就是俞大猷的“棍法”。 之前有人說明朝把“棍”叫做“劍”,我特意查了資料,你們能看到,明朝的棍法就叫做棍法,劍法就叫劍法,“以棍為劍”是俞大猷自己的說法。】 明朝的戚繼光、程宗猷、茅元儀等人,對宋朝和明朝的武藝做了系統性的總結和整理,把原來主要透過口傳身授的武術技藝用明確的文字和繪圖記錄下來,作為練習武術的範本,也就讓明朝時期的武術有了清晰的名字和分類: 明朝拳法有三十一式長拳、六步拳、猴拳、內家拳等幾十家之多; 棍法有俞大猷棍、少林棍法、紫薇山棍、張家棍、青田棍等; 槍法有楊家槍法、馬家槍法、六合槍法、峨眉槍法、少林槍法等; 刀法有單刀、雙刀、偃月刀等,劍法有茅元儀的《武備志》中博採海內外的一十四劍勢、鄭若曾的《江南經略》記載的“劍法劉家”,還有程子穎的《武備要略》中記載的叉、硬鞭等套路。 劉徹先是看到“俞大猷劍法”饒有興致:“武夫竟然也如此有心機。” 其實大漢也不是沒有策略,武將行軍打仗,最常見的“詐騙”就是人數,比如四萬大軍說成十萬大軍,還會配合挖更多燒火起灶的點火坑來迷惑敵人。 劉徹看史書,看兵書也看了不少案例,但是看到後世,花樣更多了,有趣! 主父偃深有同感:“可不,後世那趙匡胤又是心腹將軍謀逆又是杯酒釋兵權,花樣百出,心機深沉。” 李廣欲言又止,很自證清白表示自己沒有。 雖然沒直接說,那滿臉便秘似的表情讓劉徹一聲嘆息:別說了,不說他也知道,老將軍根本沒那腦子。 看看別人家的將軍,看看自己家的將軍,劉徹更不滿意了。 天幕不能給自己換一換嗎? 除了衛青霍去病,他其他將軍都願意換,以十換一都可以! 再看到後面明朝那麼多武術,劉徹興奮了:“天幕天幕,朕要換功法!” 以百換一都可以! 天幕表示聽不到,不換。 【雖然明朝繼承了宋朝的武術套路,但是更注重實戰,並不是單純的表演,開始講究“著著實用”的實戰格鬥技能,並且大多門派或者社團都有實戰經驗。】 【這個實戰的物件是誰呢? 倭寇。】 嘉靖年間,倭寇在江南侵擾當地居民百姓。 當時的倭寇並不是普通的日本海商或者張士誠餘部或者大明海盜假扮而成的倭寇,是日本當時比較特殊的落魄武士階層。 這群原本在國內吃得好、營養充足武器也鋒利的舊貴族,是經歷過系統化訓練和戰鬥的精銳武士,在戰國混戰時期由於自己依附的將軍戰敗,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和貴族身份後,就開始來大明冒險。 到了江南沿海偷渡上岸,發現百姓家中連一把鐵刀都沒有,劣質的菜刀被自己精良的武士刀一砍就斷,頓時如入無人之境,開始在各地流竄性作案,比過街老鼠還要惹人痛恨。 當時,戚繼光的戚家軍還沒有成型,江南之地的大明士兵無力抵抗,於是來了一支特殊的部隊——僧兵。 大明是有僧兵,平時負責教授軍隊習武,戰爭需要時候就要負責穩固邊疆、驅逐敵人,擔負起軍隊的責任。 僧兵日常就是少林寺的武僧,正常的作息訓練習武,當朝廷需要的命令下來,僧兵告別方丈與其他僧人,提著棍子加入了戰場。 起初,看著僧兵拿著木棍,倭寇好一番嘲笑: “哈哈哈哈,一群和尚!” 日本同樣是有寺廟有和尚,倭寇認出了和尚的身份。 但是,日本沒有武僧,他們也並不知道,這群和尚手中的木棍有多大的威力。 開戰之前,倭寇還在放狠話挑釁: “和尚什麼時候會打架了?該不會是想感化我們吧?” “你們送上美人美酒,我就可以考慮被感化一下!” “沒有美人,你們也可以哈哈!” 噁心的話語沒有激怒僧兵,只是讓他們想起了被欺負的無辜百姓和父老鄉親。 僧兵冷冷一句:“佛也有金剛怒。” 引來倭寇們再次嘲笑:“哈哈哈哈!” 然而下一瞬間,少林棍法就朝他們招呼過去,剛才的淡定不復存在,被打得武士刀都給扔了,四處逃竄。 “快跑!” “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