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頁(第1/2 頁)
“少水,多用乾麵。” “對,麵糰就是要硬一點,用力揉。” “用大鍋炕,要熱一點。” 諸葛亮在指揮廚娘做鍋盔,當鍋盔炕熟的香味飄出去,張飛大大咧咧聞香而來。 “嘿丞相在這偷吃什麼好東西?” “你瞧這是什麼。”諸葛亮指著鐵鍋表面貼滿的餅子道。 張飛也不怕熱,伸手就去揭了一張,燙的一邊呼氣一邊往嘴裡塞:“這硬邦邦的,拍起來啪啪響,看起來像是鍋上面裹了一層盔甲。” 一片片的餅子一圈圈黏在鍋的表面,還是橢圓邊緣層層疊疊,看起來像是戰士盔甲上一片片的甲片交錯相疊。 諸葛亮哈哈一笑:“那就叫鍋盔吧!” 看著張飛吃得津津有味,諸葛亮也沒虧待其他人。 等到一鍋鍋盔全熟了,諸葛亮讓廚娘把新出爐的鍋盔端出去,分發給其他士兵:“來來來,讓大家嚐嚐這鍋盔好不好吃!” “娘,我想吃鍋盔!” 漢朝時期的小朋友扯著母親的衣服,看天幕看得流口水。 看天幕上計程車兵吃得香噴噴,這鍋盔一定很好吃吧。 她孃親同樣看得津津有味,這個做法看起來不難。就是那個鐵鍋有些難,鐵那麼貴,家裡怎麼買得起鐵鍋。 婦人有些犯難:“家裡沒有鐵鍋,不知道用陶鍋可不可以?或者直接貼石頭上?” 主要是用高溫炕嘛,那麵餅看起來也簡單。 她丈夫在旁邊笑呵呵看著:“想吃就吃,讓娘給你做。” 自從天幕出現,教授了許多手藝後,家裡農田施了綠肥產量比往年高了些,還學會了用豆子做豆腐,賣豆腐也能掙點糧食。有了多餘的米麵,給孩子做個餅子填填肚子就不會如往年那樣吝嗇。 誰不想把孩子養的更好點,還不是窮鬧得。 婦人白了丈夫一眼,嘴上光會說,萬一陶鍋炸了失敗了呢。 想了想,還是先用石頭試試吧,實在不行,咬咬牙買口鐵鍋也不是不行。 “看完天幕,娘就給你做!”女子摸摸女兒的頭,眼神溫柔。 晚上就試試,若是能成,日後能再多個賣鍋盔的活計也好。 【說起乾糧,古代許多兵書只記錄“陣法”,非常詳細的、真實的行軍過程反而不記錄,以致於有些文人誇大的過程,除了寫故事講故事很厲害,行軍上參考價值不大。】 【這裡不得不誇一句《紀效新書》,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可以說是含金量非常高的一本兵書,不會打仗的人看了都得學會。不僅有排兵佈陣、練兵習武,還有日常的乾糧、軍心等。不要覺得軍糧軍心不重要,知道古代多少士兵譁變僅僅因為拖欠軍餉吃不飽飯嗎?】 最出名計程車兵譁變,就屬於東漢末年和明朝末年。 東漢末年,出了一位因為朝廷拖欠軍餉氣到自己打進朝堂稱霸的梟雄,名叫董卓; 明朝末年,因為朝廷沒錢,多次拖欠軍餉,多地產生士兵譁變。 於是朝廷索性開除部分驛卒,被開除的驛卒裡有一個人,名叫李自成。李自成的“鐵飯碗”丟了,沒處吃飯,最後直接反了。 後來李自成打孫傳庭,知道對方軍中同樣軍糧不足,斷了孫傳庭的糧草,導致孫傳庭戰敗,大明最後的戰鬥力也癱瘓。 “是啊,我們要求很多嗎?我們拿命打仗,只是要求吃飽肚子而已,都不讓我們吃飽肚子,如何去打仗!” 譁變計程車兵很有話說。 他們吃不飽肚子,餓得渾身無力,兵器都拿不起了,怎麼打仗? 戰敗了還要被追責,被砍頭,反正都是個死,還不如吃飽了肚子做個飽死鬼! 【明朝戚繼光在自己的兵書《紀效新書》中也有記錄戚家軍的乾糧,其中比較有名的有“光餅”的做法。】 “光餅”是將麵粉和好,擀成小圓塊,可以加入不同的佐料做出不同的味道,然後放在碳爐裡烤熟,做好之後中間穿孔用繩子串起來,如同串銅錢一樣。士兵將這一串乾糧掛在自己身上,餓了就扯兩塊下來吃。 這種有味道的光餅類似現代的石子饃,比較硬,但是口感和味道還可以,是比較可靠的乾糧。 還有一種乾糧,做法也被戚繼光記錄在《紀效新書》上: 將米二升,炒黃包裹,一升研磨為細末,一升另外包起來。麥面兩升,一升用香油作媒,一升蒸熟,六合用好燒酒浸泡,曬乾,再浸泡,以不入為度,研為麵粉,另外包起來。四合用鹽、醋曬浸泡,以不入為度,曬研為末,另包。行軍之際,非被賊圍困至緊要關頭,不許用。 炒黃、蒸熟、酒浸、曬乾,加上鹽和醋和香油,有一點點味道,還有足夠的熱量,能儲存也能飽肚子。 至於味道,不能保證。 俞大猷故意捅了捅戚繼光的胳膊:“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