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頁(第1/2 頁)
華夏傳統社會的尚武精神開始流失,在經歷過藩鎮割據、節度使叛亂之後,宋朝皇帝只吸取教訓沒看到更深入的原因,選擇重文抑武,導致了朝廷的軍隊一步步淪落。 到了宋朝,軍隊分三種:禁兵、廂兵和鄉兵,邊境地區有蕃兵。 禁兵是正規軍,負責守衛京師,擔任征戰和屯戍邊郡、地方; 廂兵是地方軍隊,實際上專任勞役,分屬各州和部分中央機構,擔任築城、修路、運輸等任務,日常不訓練; 鄉兵就是民兵,是非正規的地方武裝。但是因為宋朝複雜的四面環敵形勢,部分割槽域的鄉兵因為常年作戰反而有更強的戰鬥力。 禁兵、廂兵都實行募兵制,“亢健者”入禁兵,“短弱者”入廂兵,二者都需要黥面涅臂,不得退役,終身服役制。 若是人數有短缺,從入選者的子弟中補選,如果逃亡或者犯罪,懲罰極重; 每遇凶年饑歲,大量招募破產農民,從而形成宋朝冗兵冗費的局面。而且因為良家子不願意當兵,往往只能收編盜賊為兵,在兵源短缺時,罪犯也是士兵的來源之一,軍隊的素質大幅度下降。 看到大宋的募兵法,挑選的破產農民、盜賊,這讓擇優錄取的唐朝士兵看得目瞪口呆:“宋朝是不是以為,只要四肢健全能賣命就能當兵?” 軍營中,一個個身材健碩計程車兵正在軍營中圍著一團團的開火吃飯。 他們看著天幕裡瘦胳膊瘦腿的農民被前行拉去當兵,嫌棄中還帶著憐惜:“破產農民不去好好安置,拉去當兵,飯都吃不飽哪裡有力氣打仗?” 後面的越聽越氣,士兵們大口大口咀嚼著熱乎乎的餅子,彷彿在撕咬宋朝統治者的肉。 “這純粹就是被拉去當炮灰,上戰場死的最快。” “還有盜賊,本就目無法紀,拉去當兵能聽軍令嗎?就不怕一犯橫直接把將軍給砍了?” “不選良家子選罪犯,這樣計程車兵打仗不行,欺負鄉里肯定禍害人。” 作為行軍多年計程車兵,經驗豐富,什麼沒見過。 人多了,總有一兩個人面獸心的傢伙。 有些士兵在自己家鄉都是熟人,表現得人模人樣,一到外地,打勝仗後就成了禽獸,欺負女子,搶奪金銀,虐待老幼,什麼不做人的事都做。 大唐還都是擇優錄取,選良家子都有這樣的隱患,那些本來就是盜賊罪犯計程車兵打勝仗之後如何為非作歹,更是不敢想。 最後千言萬語總結成一句話:“這宋朝,果然不行!” 【而且,宋朝真正掌握兵權的將領,可能完全不懂軍事,這才是真正讓人絕望的事。】 【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永樂之戰”。】 公元1081年,宋夏永樂之戰。 宋神宗舉行熙寧變法,舉全國之力增加國庫收入,攻伐西夏,想要一雪前恥。 初期,宋軍勢如破竹,卻在靈州城下折戟沉沙,但依然還是佔領了大量地盤。 種諤上諫宋神宗,以築城的方式穩固防線,並且逐步蠶食西夏領土,等城池穩固後,攻佔靈州就是時間問題。 宋神宗採納了這個方式,但是並沒有重用種諤,而是按照宋朝皇帝一貫的手法,派遣了自己的心腹——文臣徐禧,和宦官李舜舉。 正是因為這一舉動,讓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了結局——慘敗。 徐禧選擇了永樂城作為築城地點,發動23萬民夫建城,14天之後,就修建起了永樂城。 這個位置看起來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距離西夏不遠。 也因此,西夏很快就發現了永樂城的動靜,並且迅速做出反應,開始集結軍隊。 党項人並不多,為了抽取大軍,從平民壯丁中10抽9,可謂是全民皆兵,最終抽調出30萬大軍,向永樂城氣勢洶洶殺來。 【我曾經想在軍事這一章節講述古代戰術,然後翻閱了一下東西方的兵書後就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東方的兵書,大部分只講述陣法、計謀,看起來天花亂墜,很適合編成語。但是西方的兵書才是真正的實用性的兵書,士兵,地理。】 【宋朝能寫出最早的兵書,但是這些兵書同樣是文人編纂,並非武將。】 【所以它不會在意,城池裡有沒有水源這種“小問題”。文人認為白起打勝仗是為士兵吮吸膿血,是與士兵同吃同住就足夠了,是仁者會收心,是想出一個奇謀就一定能取得勝利。】 當時負責的還有軍官種諤,但是宋神宗寧願委任一個文官和一個宦官,都不願意將軍權還給應該領兵的將軍。 所謂術業有專攻,如果所有的文官都能因為道德高尚、文采華麗就□□,還要武將做什麼? 【但是兵書不會告訴你,理想與現實的差異,就如同王莽變法,每一個變革看起來都很完美,但是最後以農民起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