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頁(第1/2 頁)
在民間連紙張和印刷術都還沒普及的大漢,說什麼醫書太少,多少庶民一輩子都沒見過一本“書”! 劉徹不管,只負責動嘴:“愛卿們,要想青史留名,靠你們打匈奴是不可能了,那就多動動筆,萬一流傳到後世出名了呢?” 大臣們冷漠臉。 呵,什麼靠他們打匈奴不可能,怎麼不說靠你劉徹長壽還不可能? 不是因為大漢醫術不夠發達,是因為帝王無情,真是個無奈又絕望的訊息…… 【可以看到,大唐在教材和醫生的人數、醫學的分科上發展了更多,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隋朝要更為重視按摩科,設定了按摩師120名,按摩生100名。唐朝時期減少了按摩師、按摩生的數量,但是首先設定了按摩工。】 【唐朝時期的太醫署,規模更大,在校師生近400人; 分科更細,分藥學、醫學、行政三大科,各科又有細分,如藥學就包括中藥種植、栽培、採集、儲存等;】 【我們現代醫學生本科5年,本碩連讀7年,本碩博連讀8年。】 【唐朝時期的太醫署也有明確學制,如內科7年學制,外科、兒科5年學制,五官科4年學制等,各科課程安排、考試製度等都有一定規範,還設有專門管理職位如專職太醫署令、丞以及府、史、醫監、醫正等。】 同樣是在大唐,民間的大夫看得頗為羨慕。“原來官方的大夫要學那麼久,難怪那些太醫那麼厲害。” “我們民間這些赤腳醫生哪裡能比,知道一兩個方子就能行醫,家裡有一本半本醫書都可以當傳家寶了。” 一句話說得這幾位熟識的同行相視苦笑。 別說他們,就算是他們那些更厲害的師父,都不過是靠著一兩本醫書自學或者家傳的經驗積累成為的大夫,哪裡有太醫署那麼專業那麼細緻分科。 如果不是天幕介紹的如此詳細,許多民間的大夫根本不知道還可以分科學習。家傳醫學向來是有什麼教什麼,祖輩擅長什麼教授什麼,遇到什麼病人治療什麼。至於什麼草藥種植栽培,同樣是要學,有弟子的弟子幫忙處理,沒弟子的請藥童或者乾脆自己動手。 他們也知道有些藥材處理不好會影響藥效,只以為是經驗不夠,哪裡知道太醫署連這都可以學。 一位年長一些的大夫羨慕地看向長安的方向,嚮往著太醫署的藏書:“太醫署一定有很多醫書吧!” 如果可以,他多想把自己孩子送去太醫署。 另一位直白點的大夫直接說了出來: “真好啊,如果我們民間大夫也能進去學習就好了。” 脾氣暴躁一點的大夫嗤笑一聲:“想得美呢,連科舉都是貴人的事,這種給貴人看病的太醫署肯定都是貴人的後代。” 一席話,雖然不中聽,但卻是事實,頓時說得友人齊齊一嘆:“哎!” 這太醫署再好又有什麼用,他們這些鄉野大夫又沒法進去! 【為了便於學生識百草,太醫署在長安附近開闢了300畝藥園,“藥園師以時種蒔,收採諸藥”,使學生能“辨藥形,識藥性”等,與現代醫學院會在學校種植中草藥相似。】 【藥園的經營者也需要接受教育,藥園生要學習《本草經》及草藥的採集、栽培可生,並且有權利使役補助性勞動力藥戶。】 【藥園師定員2名,藥園生定員6名,藥戶75戶,從中選37丁一年輪流進行勞役。】 “乖乖,後世種植草藥也要服役。” 大秦,一些老秦人感慨。 也就是天幕來了,讓陛下知道黔首壓力大,減少了許多徭役,分批緩緩進行,還增加了糧食和工薪待遇,才讓老秦人的徭役壓力減少了許多。 但是一聽到服役,潛意識還是有一些陰影。 有家裡人口多的黔首嘆氣:“我倒寧願去藥園子裡服役,還可以認認草藥,回頭自己野外見了也能才回來,遇到家裡人生病救個急。” “可惜,我大秦沒有。”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次過後說不定就有了。” “若是有了,我們一起去當藥戶,也方便互相照顧。” 說著說著,幾戶鄰居便約定起來: “成!” 【從教學方法上來說,大唐太醫署不僅命令要求了主修和輔修的醫學書籍,內容,有強大的師資力量,長期的修習年限,還有對教師的品德要求和課時要求。】 【比如說,要求博士授課時必須依據原文講解,規定了博士、醫師等不同教師的束脩禮儀,規定了考查和成績評定的方式,還有醫學生的假期,比如旬假、田假、授衣假等等。這些統一以中央典藥寮的教授方式為標準。】 【再對比一下一段話就可以概括完的女醫,發現了差異了嗎?】 【大唐的太醫署,已經有了現代醫學院的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