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頁(第1/2 頁)
【王叔和本人編著了另一部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脈經》,在書中把脈象分為24種,基本概括了臨床上出現的基礎脈象,後世雖然有所增加,但基本不出其左右。】 【王叔和,可謂是脈學中概括傳承的第一人,集漢以前的脈學之大成,對後世影響頗大,比如唐朝太醫署的太醫學生必修基礎課程也有此書。】 一位漢朝大夫受到啟發:“概括前朝脈學都能寫書?” “我覺得我也行!” 他母親笑了笑,對兒子的心態很能理解:“那你倒是寫啊。” “我看完天幕就開始寫。”漢朝大夫看到母親的笑容,微微臉紅了一下,猜測是不是師父又在母親面前吐槽自己只知道死讀書不知道靈活應用了。 但是現在,漢朝大夫沒那麼自卑了,他學會了揚長避短,能坦然面對自己的缺點: “論把脈看病,師父也說我沒什麼天賦,但是論博採眾家所長,我未必不如師弟他們。” 母親一想,自己呆是呆了些,但是讀書極為認真,寫作也很刻苦,或許,還真是更適合埋頭研究和寫作。 “那你試試,娘支援你!” 有了母親的支援,漢朝大夫更高興了。 “日後我就專心研究醫學經義,統計概括前朝醫學和師父師兄他們的病案。論靈氣,我不如他們。但是論寫作,他們不如我。” 他突然找到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就像有的人擅長埋頭做學問,有的人擅長教書育人一樣,有的人擅長臨床治病,有的人更擅長理論研究。 因為天幕,從漢朝開始,醫家便開始有了一些分科發展。 專業的大夫去寫書,比文人寫書更能分辨可行性,對於他們來說,也是一個傳承醫學文化的方向。 【此書對世界醫學也有影響,比如阿拉伯醫學之父阿維森納所著的《醫典》,其中有關脈學的知識許多就來自《脈經》;】 【波斯學者兼醫生拉什德·阿爾丁·阿爾哈姆丹尼,主持編纂的波斯文的華夏醫學百科全書,名為《伊兒汗的中國科學寶藏》,將華夏的脈學從阿拉伯傳到歐洲,對歐洲醫學發展產生了影響。】 【公元8世紀初,日本頒佈大寶律令,中醫藥方仿照唐朝制度,也規定《脈經》是醫學生必修教材。後來日本醫學家編纂《大同類聚方》等醫學書籍,參考了《脈經》。】 【當然,這本書也有缺陷,比如“王脈”“相脈”“囚脈”這種聽起來像是算命的脈像,不夠醫學,有失嚴謹。】 王叔和臉紅。 這不是,他年少家貧,出去行醫總是被人看不起,接待權貴總得說一些好聽的話。 再加上接觸的不同階級的人多了,看到一些脈相的共性,忍不住與病人的身份結合起來,看來是自己侷限了。 以後就改!不,現在就改! 【這裡特別提一下另一位外科名醫陳延之。】 【陳延之,約是南北朝人,生卒年不詳。著作《小品方》,又叫《經方小品》,在隋唐時期被太醫署明確列為官方醫學學校必學的作品,在日本的《大寶律令》和《延喜式》中也將之列為必學教材,而且課時多達300天。但是在現在華夏已經失傳了,因為書籍失傳,對陳延之的生平也不瞭解。】 陳延之:“……” 好訊息,作品後世留名,在中外都是醫學生教材,非常受重視。 壞訊息,作品又失傳了,後世人對他完全不瞭解。 【華夏只能從《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臺秘要》《醫心方》中窺見極小部分,但是並不系統。】 【1985年,日本學者在日本尊經閣文庫的《圖書分類目錄》,發現了《經方小品》殘卷,經研究確認是陳延之所撰寫的《小品方》第一卷 抄本,抄寫時間約在公元1190-1324年之間,根據這一發現可以確知《小品方》共12卷,分科極為詳細,對中日兩國醫學教育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華夏失傳,日本有抄本?又有一本?” 大唐時期,李世民聽到又來一本華夏本土沒有、但是日本存在的醫書,憤怒的情緒積累到極致反而平靜了下來。 長孫皇后秀眉微蹙:“抄本在日本發現,說不定原本也在。” 武將罵起人來更為直白,尉遲敬德毫不客氣開始問候被日本欺負過的滿清:“清朝真是廢物!” 文官們聽到《小品方》是大唐的官方醫書後世竟然沒有傳下去,覺得彷彿是大唐的文化斷了傳承一般,氣咻咻:“我大唐的醫學教材都被搶了,真是無能!” 長孫無忌提議道:“把重要醫書傳抄民間,家家戶戶都藏,我看他怎麼偷!” 已經非常年邁的杜如晦道:“日後我們陪葬品不埋金銀珠寶了,多藏點書吧,好多書籍都失傳了。” 魏徵更看重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