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頁(第1/2 頁)
唐朝,李世民不服。 “這也是大唐先打下的好基礎,有了基礎才能發展。” 大唐的太醫們也表示不服。 “曾經的大唐沒有十三科,現在宋朝有了,大唐也會有。” 而秦漢的太醫們,正在奮筆疾書寫奏摺,準備請示陛下興醫學,細分科。 【宋朝是中醫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重要時期,醫學分科的精細代表著醫學人員的專業化、技術的精益化都有了巨大進步,是中醫發展的重要節點。】 【比如,宋朝出現了“兒科聖手”錢乙,“經方大家”許叔微等名醫。】 【錢乙是華夏醫學史上第一個著名兒科專家,錢乙撰寫的《小兒藥證直訣》也是華夏現存的第一部 兒科專著。它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後人視之為兒科的經典著作,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 正在家中給收養自己的姑母賀壽的錢乙一愣:這“兒科聖手”“幼科之鼻祖”,該不會說得是他吧? 兒科一直被稱為“啞科”,因為小兒無法準確描述自己的病痛,加上體質柔弱,藥物的選擇性有限,許多大夫寧願醫治成年人也不願意醫治小兒。 但是錢乙自幼父母雙亡,靠著姑母收養、姑父傳授醫術長大,更能憐惜小兒的痛苦,反而走上了這條別人不願意走的路,如今已經在家鄉以擅長治療兒科小有名字。 “恭喜仲陽,名垂青史!” 來祝壽的客人本就是友人親戚,此時集體轉向恭喜錢乙,錢乙的姑母姑父更是高興,看錢乙的眼神比自己親兒子還親。 “不愧是我呂某親自教養長大的,沒有辜負我的期望!”把錢乙引上醫學道路的姑父呂氏激動地彷彿看到了自己的親兒子兼親弟子青史留名,拍著錢乙的肩膀,臉色興奮的像是喝醉了。 下一秒,呂氏的表情猛地一頓—— 【錢乙的方子中有一方大家非常熟悉——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男人最愛!】 “啊?”錢乙笑不出來了。 周圍恭維道喜的人表情也詭異了起來。 這藥物,怎麼聽起來跟兒科沒什麼關係呢? 該不會又是那張蒼和屁股的關係吧? “兒啊,你不會……”姑母剛開口,又覺得彆扭,用胳膊肘捅了捅丈夫,最後是姑父呂氏扭捏問道:“仲陽啊,身體不好就要直說……” 錢乙連忙喊冤:“我不是!我沒有!” 【但是誰能想到,這原本其實是小兒專用的呢~】 錢乙鬆了一口氣,友人們終於明白,不是錢乙自己出了問題。 但是洗脫冤屈的錢乙知道真相後依然憤憤然:誰!誰改了他的方子!他好好的兒科藥方,怎麼變成了“男人最愛”! 【錢乙的“地黃丸”,由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組成,原是張仲景《金匱要略》所載的崔氏八味丸,即“八味腎氣丸”,由乾地黃、山茱萸、薯蕷、澤瀉、丹皮、茯苓、桂枝、附子,錢乙加減化裁後作“地黃丸”,用來當作幼科補劑。】 【錢乙的做法對後世倡導養陰者起了一定的啟發作用。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的“益陰腎氣丸”,朱丹溪的“大補陰丸”,由黃柏、知母、熟地黃、龜板、獨脊髓組成,都是由此方脫化而來。】 【到明朝醫學家龔廷賢、薛己,對腎陰尤為重視,經常給腎陰虛者開“地黃丸”方。錢乙認為小兒純陽,特意取出張仲景藥物中的肉桂、附子,但是薛己再次將其改用之後,在所著的《正體類要》中,將地黃丸的名字前冠以“六味”,於是“六味地黃丸”之名流傳於世。】 【如今,“六味地黃丸”已經成為華夏中醫的一個重要代名詞。不僅是滋陰補腎,可以治療成人因為腎虧出現的腰膝痠軟、頭暈耳鳴等症狀,我國臺灣學者研究發現,六味地黃丸具有抗衰老及抗氧化的作用,對於克服學習和記憶障礙及鞏固記憶均有療效,用藥時間愈長,藥效越明顯,並可預防進行性痴呆及健忘症,如今遠銷海外,日韓歐美都很受歡迎】 錢乙:“……” 懂了。 演變著演變著,就成了後世的“男人最愛”…… 可是他的“地黃丸”,最開始真的只是兒科專用…… 明朝薛己連忙對著自己的病人道:“你看,我的六味地黃丸真的治腎虛有效果,我沒騙你吧!” 病人哈哈一笑,大方掏銀子,還不忘調侃:“恭喜薛神醫,青史留名!” 薛己尷尬地笑了笑,這種留名法,不知道會不會被人罵? 尤其這天幕,不知道多少人能看到?萬一醫學老祖宗張仲景和這地黃丸主人錢乙都能看到,會不會想揍他? 【因此,有人認為錢乙是開闢滋陰派的先驅。】 【此外,錢乙還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