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頁(第2/2 頁)
出去的劉邦,此時離開了大秦的國境,還不知道,自己出一趟遠門,所有的牆角全被挖了…… 【現在我們回到文化上,先看看秦朝的文字與文化。】 【眾所周知,秦朝使用的文字是秦篆,也是秦始皇的功績“書同文”。】 天幕放出了讓嬴政和李斯等人都覺得很熟悉的圖片,來自“琅琊臺刻石”的拓片細節,和經歷了千年時光已經有些模糊的琅琊臺刻石。 李斯無比激動:這是他寫得! 難道今天作為大秦代表的文人是他嗎! 【近代著名學者羅振玉、王國維在研究始皇統一文字時,發現戰國時通行籀文和古文,六國採用古文,秦和周採用籀文。 秦興起於西周舊地,故繼承了周的文字。六國文字則可能傳自殷商,所以字型有差異。始皇時代以籀文為基礎作秦篆,六國使用的文字遭到廢除,這就是“書同文”。】 【籀文,是古漢字中的一種書體,又稱為“大篆”、“籀書”,起源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字型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 【籀文的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被稱為“石刻之祖”。】 天幕放出了在故宮博物館石鼓館拍攝的圖片,那黑色的石鼓因為距離遙遠看起來字跡模糊,但是荊咕體貼地放上了區域性的文字,十分清晰,只是有些斷斷續續。 對某些人來說,即使不完整看起來也格外的熟悉。 嬴政看著上面的文字,微微挑眉:“秦王出獵的故事,這是文公還是穆公時期的獵碣?” 竟然是他老祖宗留下的,祖宗留下石鼓,他留下琅琊山石刻,他們果然是一家人! 唐初,陝西鳳翔,某個因為剛從山裡搬了一堆黑石頭準備用來做石磨石磙等石器的匠人看了看天幕,揉了揉眼睛,又看了看面前的石鼓。 “娘子!你快看看,這是不是天幕上說的石鼓文!” 他娘子看到天幕的圖片開始,已經在觀察自家那個大黑石頭跟天幕上的石鼓有什麼不同。 越看越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自家的石鼓上面的文字更清晰。 匠人圍著石鼓打轉,有些焦急:“看起來很像,我們要是識字就好了!” 他娘子卻擺擺手:“我不識字,但是我把天幕上的那石鼓文當繡花的花樣看,我看,跟這上面的花兒字啥的,就是一個樣!” “那咱留下當傳家寶?”匠人一聽大喜,第一反應就是留下來傳給子孫。 娘子卻翻了個白眼:“咱那堆黑色石頭天天扔院子裡,鄰居誰沒看到過,還有人問過。現在大家肯定都知道了,你瞞得住也守不住。” 他們這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大唐律規定,父母在子女不能有私產,也就是說,這石鼓雖然是匠人找到帶回家的,但實際上屬於匠人的父母,要傳給後人,傳給的是他們一家五兄弟裡哪個兄弟的後人可說不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