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頁(第2/2 頁)
沒有一直跟隨。天幕還批評羅貫中沒有親自經歷過戰爭,寫得三國戰爭像是家族或者幫派打架。” “果然是文人。”朱元璋嗤笑一聲,但是想到天幕對他們的誇獎,自己也心裡癢癢。 都說咱老朱沒文化,老朱就越要重視文化! 有文化的老朱大度道:“既然是我們現在就有的人,去找來朝廷,朕要重用!” 【比如明朝有了更多的醫學入門書籍,而且出現了很多“捷徑”“指南”的書籍。】 【這裡說個題外話,許多小說喜歡寫現代人去古代賣題海戰術的考卷或者考試指南等等,其實這些都是我們老祖宗玩剩下的!】 【明清時期人口暴增,科舉考試成為唯一跨越階級的路線,於是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捷徑”。有各種題海戰術,各種考試學習指南,還有各種作弊手段,那叫一個種類繁多。】 【比如醫學,自明朝中期以後,有各種醫學入門書籍出現,這一類書籍通俗易懂,對初學醫者更易於入門。】 天幕放出一系列的民間醫學書籍,都是當時的市場上非常受歡迎的醫學入門書籍。 比如劉純《醫經小學》、徐春甫《醫學捷徑》、翟良《醫學啟蒙彙編》、高銘《醫學指南》、擷秀園主人《醫林初基》、李梴《醫學入門》等。 其中,李梴的《醫學入門》在明朝至少重印了5次,在清朝至少重刻了13次,是醫學入門的模板; 清朝同樣有不少這種入門書籍,比如程國彭的《醫學心悟》在清朝重刻了26次,陳修園的《醫學三字經》首次出版後就有29種刊本,在後世各種流行。 劉徹酸溜溜:“造紙術是我大漢改良的,怎麼我大漢沒有這麼多醫書?” 趙匡胤也酸溜溜:“印刷術是我大宋改進的,怎麼我宋朝沒有這麼多醫書?”他宋朝的醫學明明也很發達,書籍產業也發達,怎麼就沒有後世這麼多被天幕點名的醫書?文人和醫者都幹什麼去了? 別的朝代天幕只點幾個名醫幾本醫書,到了明朝是批次批發,讓不少朝代的皇帝都酸了。 同時,也讓有條件的朝代的文人、醫者和出版商開始捲起來。 以前沒有,以後一定有! 他們朝代也是不缺人才的! 【在古代,私學教育通常是家傳或者師承,私人開設醫學教育主要是以書院的形式,比如元朝的歷山書院。】 【但是歷山書院實際上是以教授儒學為主,只是聘請了醫師來教授儒生醫學。直到明清時期才出現了華夏古代的第一個書院式醫學教育機構——侶山堂。】 明朝末年,杭州盧之頤首創中醫教育“講學”。 盧之頤就是醫學世家,歷時18年編成《本草乘雅半幅》一書,後又編有《摩索金匱》、《傷寒金鑲鈔》、《學古診則》、《接定論疏》等書。其父盧復同樣是一代名醫。 盧之頤以所撰著作為講義,開講醫學,聽講者頗多,當時的不少名醫,如張志聰、陳胤倩、張天生等都聽過他的講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