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頁(第1/1 頁)
浙江當地私人書院眾多,整個明朝浙江書院有290餘所,其中較著名的有杭州萬松書院、餘姚姚江書院等都起源於明朝。張志聰受到盧之頤講學的影響和江浙一帶私學興起的氛圍,學成之後,自己也開始招募醫者同行,商議立書堂傳授醫學之事。 明朝的醫戶制度讓醫學得以更好的傳承,但也有保守的一面,讓明朝少有宗師級的醫者。 張志聰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召集同行商議書院就是為了此事:“如今大家只學自家醫學傳承,時間長久之後如同一潭死水,少有子孫能超越先人,這樣下去一代不如一代,比如要開源學習新的醫學知識。” “可是誰又願意把自己家傳醫學傳給外人?”友人搖頭,“這與市面上的盜版醫學書籍可不一樣,盜版也沒法盜全部,但是你若是自己教授,總得好好教,用心教吧?” 張志聰慷慨道:“我願意!” “我既然提出這個建議,自然願意身先士卒,先拿出自己的畢生所學來教授學子!” 張志聰一句話讓眾人齊齊心動。 “儒家有如此多的書院,竟然無一所醫學書院,我醫家可不比儒家差!”張志聰看到大家意動,又補上一句,讓眾人更加心動。 友人 醫學與生命13 【明朝時期,醫學分為保守派和革新派,保守派以繼承經典為主,革新派以創新為主。比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屬於典型的革新派,曾經在最初被保守派大力批評。】 聽到天幕提起自己的往事,李時珍撫須長嘆:“我這本書,出版可真是不容易啊!” 因為篇幅很長,李時珍如果自費出版,要交一筆天價的出版費——不是給朝廷的出版稅,是給出版商的出版費,按照頁數和字數收費。 李時珍自己是出不起,想要找出版商支援,卻因為題材太過新穎,當時並沒有這種“綱目”形式的醫書,都被拒絕了,就這樣成書後兩年都沒法出版。 後來有朋友幫李時珍想了個辦法,找王世貞作序。 當時已經62歲的李時珍,揹負著自己的書稿,長途跋涉去找當時文人界很出名的王世貞幫忙作序介紹,王世貞慷慨答應並且作序大加讚賞,此後南京書商胡承龍才願意承印《本草綱目》。 ——此王世貞,是明朝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被稱為“後七子”之一,也是第一個提出“四大奇書”說法的文學家。他把《史記》、《莊子》、《西廂記》以及《水滸傳》這四本書,列為了自己心目中的“四大奇書”。 此後漸漸演變,馮夢龍後來提出“四大奇書”,是《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和《三國演義》,到清朝《金瓶梅》被《紅樓夢》取代,再到近代就有了“四大名著”的概念。 胡承龍雖然答應出版,但是出版過程長達十三年,李時珍已經從62歲等到了70歲,等得自己心力交瘁。 如果不是天幕誇過他是“藥聖”,胡承龍為了利益力排眾議抓緊時間出版,按照歷史,要等到李時珍75歲給朝廷上奏摺請願時才得到重視,然後第一年李時珍就病逝了,並沒有能看到《本草綱目》的出版。 這其中就有保守派當時更為勢大,醫學界更崇尚“學古”的原因。 哪怕出版之後,李時珍已經去世了,風波依然未散,李時珍被保守派大加指責,這種指責從明朝一直持續到清朝。 好在也有人支援,明朝時期對李時珍的支持者眾多,還有不少人模仿他的風格寫醫書,但是到了清朝再次被批評,到清末外國文化入侵後,李時珍被批評的更狠了。 【但是傳統文化需要繼承,也需要創新發展。不學經典容易忘本,不創新容易成為一潭死水。文化需要交流,醫學同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