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頁(第1/2 頁)
【比較特殊的是,蒙古人不如儒家這麼重視所謂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也”,所以元朝的醫,是會用屍體解剖的方式來進行臨床試驗與治療,這又是醫學界的一大改進。】 根據史料記載,蒙古醫生會取死囚來進行屍體解剖。 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元人不怎麼重視繪畫的原因,並沒有元朝的人體解剖圖流傳下來,是一大遺憾。 但是元朝有元翰林學士忽公泰,著《金蘭循經取□□解》一書,該書繪有臟腑前後兔,手足三陰、三陽圖,以及十四經絡流注等,各為註釋,並有附圖,對當代針灸學家和後世針灸學家有不少影響。 還有忽思慧著《飲膳正要》3卷,該書包含了蒙古、漢族、回回、藏族等各族人民常用食物和食譜,分為養生、妊娠、乳母等等專門篇章,還插入了精美的圖畫,能夠從書中看到少數民族的飲食特色,非常具有價值。 沙圖穆蘇,撰有《瑞竹堂經驗方》15卷,描寫有北方各民族的用藥特點,內容同樣豐富。 【元朝朝廷對醫學生的要求同樣十分嚴格,“諸醫人於十三科內,不能精通一科者,不得行醫”,同時也有職業技能的考核。即使考試合格,在日後發生醫療事故,醫學提舉司的主管負責人和醫學教授都會受到牽連。】 【元仁宗:“考試若是有徇私舞弊者,一經查實 嚴懲不貸。在醫學院學習過的醫者 日後若是用錯人害死人姓名 同樣得嚴懲。”】 【元朝時期 還有了歷史上最早出現的醫學學術交流會議。】 每月朔望兩日 三皇廟前 都會有醫生學術交流會議。 到了這一天 各地的三皇廟前十分熱鬧 當地或者外地的醫生匯聚一堂 一起交流近期的診治情況。 比如醫生們會介紹自己看過的病人 是何情況 怎樣的病因 如何診治 療效如何等等。 “這個不錯!” 趙禎立刻吩咐:“大宋也可以學!” 總是元朝學大宋 大宋也可以學習元朝。 雖然以宋朝注重文人士大夫的風氣不可能醫學入三皇廟 更不可能廢除科舉 但是這個學術交流會議還是很好學的 並且很快得到了官員們的認可 效率很高地開始討論醫學學會交流會議在哪裡辦比較好 得拿出什麼章程 甚至引申到了其他行業。 【元朝同樣注重醫書的編纂 民間醫學教育開始蓬勃發展 為醫藥典籍的編輯、出版、流傳、儲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朝廷重視醫書之後 對民間也有影響 當時流行的醫書語言精煉 甚至出現了詩詞曲賦的形式 讀起來朗朗上口 更便於初學者記憶和背誦。比如曾世榮的《活幼心書》《活幼口議》等。】 【最大的優點 就是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地區原本醫藥落後的狀況也得到了改變 傳統的中原醫藥和少數民族醫藥得以互相借鑑和補充。】 在一片深綠淺綠交疊的大山裡 膚色黝黑的當地嚮導撓頭:“少數民族不是巫嗎 還有醫?” 李時珍耐心解釋:“漢族遠古時期也是巫醫不分 都有一個發展過程。” “哦 那他們擅長什麼?語言與我們漢族不一樣 是不是擅長的也不一樣?”嚮導無意間一句話 讓李時珍微微頓了頓。 “許多少數民族地處深山 或者荒郊野嶺 經常與蟲蟻蛇鼠為伴 在處理瘴氣或者蛇毒之類的確有更為精妙的手段。”正在到處尋藥記錄的李時珍受到啟發 “或許 我也可以去跟那些少數民族學習學習。” 他的目光悠遠地投向遠處的蒼茫大山。 原本聽說這裡的少數民族不歡迎外人很難接觸 甚至還會用塗了毒藥的毒箭來驅趕 為了小命 原本打算在外面采采草藥就離開 經過天幕這麼一說 他有了新的想法。 來都來了 不深入去探險一下 豈不是白來? 想到這裡 李時珍調轉腳步 義無反顧朝著深山的方向走去…… 【當然 元朝短暫 也註定這些醫學相關的措施無法長久。】 【元朝末年 資金的匱乏讓三皇廟建立起來之後 缺乏必要的管理與維護 地方上的吏治腐敗 也讓醫學教育無法得到好的引導 於是 地方上開始庸醫橫行、假藥氾濫 甚至成為了元朝文學作品創作的主要話題。】 【庸醫氾濫的後果之一 就是民眾對醫生失去了新人 醫患糾紛越來越多 很多百姓寧願相信巫師相信祝由術。】 【我們後世經常聽到“蒙古大夫” “蒙古大夫”有兩個意思 一個單純是客觀的指蒙古族的從醫者 另一個就是一個貶義詞 意思跟半吊子大夫差不多 根源就與元朝時期的蒙古大夫有些關係。】 【但是 蒙古大夫 真得水平很差嗎?】! 醫學與生命11 聽得正高興的元朝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