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頁(第1/2 頁)
華夏古代,向來喜歡把“汙穢”與“邪氣”結合。 比如認為女性生理期“汙穢不潔”,女性的恭桶汙穢,就拿去對付西洋火器“辟邪”。 廁所這樣的地方,在古代的各種志怪小說中,也是鬼怪常常出沒的地方。 而且志怪小說裡的廁鬼,通常偷偷摸摸躲在廁所,看人方面,然後突然襲擊,會嚇人一大跳。又猥瑣,又醜陋。 《甄異記》裡面的廁鬼面如方相,兩眼盡赤,身有光耀; 《紀聞》裡的廁鬼則形大如豬,虎鼻豬牙,面色紫和斑斕; 《幽明錄》中則長丈餘,色黑而眼大,穿白衣; 《述異志》中則狀如崑崙,兩目盡黃,裸身無衣。 甚至有俗語說:“見廁鬼必死”或者“見廁鬼無不立死”。 “女性的地位,果然是越來越低。”呂后厭惡地說道。 這種做法,未免太過噁心。 一邊否認女媧補天的功績,一邊強行塑造一位女性廁神,真正的把女子從天上打入地下,打入汙泥、打入最髒汙的地方。 她看向滿朝文武,再看看自己不成器的兒子劉盈,和因為天幕從代國接來的劉恆,,蘇軾的《子姑神記》中,讓紫姑的遭遇更加悲慘:紫姑原本是清白女子,後來先是嫁給伶人,後來壽陽刺史害死她的丈夫,強娶紫姑為妾,結果大婦不容,又把可憐的紫姑害死。】 蘇軾:“……” 終究,還是被點名了。 【除了蘇軾,沈括、洪邁、王灼等文人的詩文中多有描寫。】 【從這些文人的作品中能看到,紫姑已經變成了才女,擅長詩歌詞賦,才思敏捷,多才多藝,問神仙鬼佛之事都能回答。 這個時期,紫姑成為了文人占卜的風雅趣事,不再侷限於正月十五,日常嬉戲玩鬧,頗有些類似現代的大膽學生請碟仙遊戲。】 天幕先放出古代,眾多文人快樂地喝酒,吟詩作對,酒到酣處,開始玩扶乩。 扶乩有多個名字,又稱扶箕、抬箕、扶鸞、揮鸞、降筆、請仙、卜紫姑、架乩等等。 主要來源,就是“卜紫姑”,放在魏晉南北朝,叫做“迎紫姑”。 南北朝時期,迎紫姑的儀式還比較鄭重。 每逢正月十五,婦人會準備好人偶,放置在茅廁或豬圈。或者以箕、帚、草木,著衣簪花,請紫姑神降附。 這個過程中,婦人們需要用手緊緊握住“人偶”或者“箕”,感受到“人偶”或者“箕”動了,就是紫姑神降臨。 紫姑神降臨後,婦人們會向紫姑神傾訴自己的心事,或者替未出嫁的女兒祈禱美滿姻緣。 如果人偶大動便是吉,若上仰著不動則判斷為兇。 隨著時代的發展,“箕”被替換成各種形式,也有婦人請紫姑神時替換成“筆”或“筷子”,讓兩孩童抬起,使其寫字。 也有婦人單獨請紫姑神上身,用手中筆撰寫文章等。 到了宋朝時期,開始娛樂化,成了酒後常常玩耍的遊戲。 一群文人在酒桌上,手握在一起,齊齊捏著一支蘸了墨水毛筆,毛筆下變成了白紙。 突然,筆一動。 “紫姑紫姑,我要問科舉!這次我能不能中舉!” “紫姑紫姑,我要問婚事,我能不能被貴人榜下捉婿?” “紫姑紫姑,我要問子嗣,我娘子這一胎是男是女?” …… 祈願的聲音跨越時空,來到了現代。 穿著統一校服的年輕學生們,在空曠的教室裡,特意關了燈,只點了蠟燭,顯得氣氛陰森森。 一群學生的手握在一起,手裡捏著一支中性筆,筆下是一張白紙。 突然,筆一動。 學生們慌張之中,還帶著幾分刺激: “筆仙筆仙,我要問高考,我高考能考上大學嗎?” “筆仙筆仙,我要問愛情,我能找到男朋友嗎?” “筆仙筆仙,我要問家庭,我爸媽真的要離婚嗎?” …… 聲音交疊在一起,傳向更遙遠的地方。 從華夏傳入日本,由日本傳入荷蘭,再由荷蘭傳入歐美各國。 清朝,雍正年間,少年時期的紀昀紀曉嵐找上堂兄:“堂兄堂兄,夏天好無聊,我們來卜紫姑吧!” 在西方,同樣是清朝雍乾時期,未來的科學家以及“進化論”另一位提出者華萊士,神神秘秘找上好友達爾文:“我帶來了一項來自東方的神秘遊戲……” 【我們可以看到,宋人玩的“卜紫姑”就是“筆仙”的前身,不過也是來源於南北朝時期的“迎紫姑”。】 【但是,宋人其實並不相信紫姑的存在。】 看到天幕呈現出自己的模擬形象,紀曉嵐有些尷尬:“其實,我也不相信,所以只是跟堂兄玩鬧而已。” 至於年少膽大,故意挑戰刺激什麼的,不提也罷。 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