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頁(第1/2 頁)
明朝後期出現了一件很詭異的事情,叫做“政令不出京”。 意思是說所有皇帝下達的命令基本上只能在京城生效,離開了北京之後就大打折扣。很多下級官員都是當面一套暗地裡一套,用表面的功夫來搪塞皇上,反正山高皇帝遠你也管不著。 萬曆皇帝收到工部呈上來的一種火銃:“這種火銃不錯,雖然不能連發,但遠端射擊精準度進步了很多。” 萬曆皇帝自己親自嘗試射擊,各種試驗之後,下令讓全國部隊加班加點的去批次製造下發軍隊。 帝王聖旨也下達了,戶部撥款也跟上了。 但是,抵不過官員的層層貪汙。 等資金被撥到地方上時,已經是所剩無幾,根本就沒有辦法完成裝備研發。 幾年過後,明朝各軍隊根本沒有裝備這種新式武器。 當上級官員來檢視時,地方軍隊早有準備,獻上幾個樣品糊弄一下,然後在吃拿卡要、推杯換盞中矇混過關。 【所以,擁有世界上最早的火器建制的明軍,最終敗給了使用冷兵器的騎射部隊滿清。】 【就如同當年擁有世界上最早的火器和火藥的宋軍,敗給了剛開始擁有文字的蒙古人。】 原本最看不起弱宋的朱元璋只覺得一口老血憋在心口。 一邊看不起弱宋,一邊成為新的弱宋。 宋朝末年,冗官冗兵冗費,層層腐敗,軍隊無力。 沒想到明朝末年同樣如此,他對貪官如此狠辣為什麼依然避免不了腐敗? 這一次,朱元璋殺心漸起之餘,還有些無力。 這貪官,怎麼就殺不完呢? 【是火器不好用,還是軍事制度落後?】 【不,直白點,是人沒用。】! 武術與軍事13 【雖然明朝實行海禁,幾乎放棄了大海,但是明朝海上的艦隊和火力其實都不差。】 【論海上艦隊,鄭和的寶船艦隊,當時是世界上最前進的。那時的西方根本造不出如此大的巨船。】 【論水上火力,明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魚雷”。】 世界上最早的水雷,是由華夏人發明的。 1558年,明朝人唐順之編纂的《武編》一書中,詳細記載了一種“水底雷”的構造和佈設方法,它用於打擊當時侵擾華夏東南沿海的倭寇。 這是最早的由人工控制、機械擊發的錨雷。 天幕放出水底雷的圖片:水底雷看起來很普遍,還不是現代的金屬外殼,是用密封的木箱做雷殼,將黑火藥裝在裡面。但是會留出一根長繩索,從黑火藥內部留孔引入外部,當需要使用時,拉動作為擊發裝置的長繩索,就會爆炸。 作為水底雷,需要下水沉入不同的深度,下水後的深度由木箱下墜著的3個鐵錨控制。 “聽起來很簡單,木箱裝黑火藥,留根繩子就行。但是為什麼繩子拉動就可以爆炸?”大秦時期,已經從方士搖身一變成為火藥研究專家的盧生聞言十分苦惱,他已經研究出來了黑火藥,但是應用在武器上時,始終有些難以精準控制。 哪怕天幕給出了“水底雷”詳細的圖片,和內部的結構,還是覺得缺了關鍵點。 “不對啊,我平時煉丹是不會專門留繩子,火藥不也爆炸了?” 【不同於現代的水雷,放置在固定深度,當船舶或者潛水艇不慎碰到就會爆炸,明朝的水底雷類似華夏抗日戰爭時期的原始地雷,埋在地下,戰士得在遠處守著,看到敵人過來了還需要拉一下引線。】 【這根引線在水雷或者地雷的內部控制著金屬棒,讓金屬棒產生機械擊打,碰撞出火花,從而引爆裡面裝在密封空間的火藥,引發劇烈爆炸。】 荊咕特意放出比較寫實的現代抗戰片,可以看到身穿灰藍色軍裝計程車兵快速在地上挖坑,埋下成年男子拳頭大小的地雷,並且留出長長的繩索,一直往兩邊留。 在抗日戰爭時,華夏的軍工裝置跟不上,沒有西方那麼先進的流水線。許多手雷地雷還是在手工作坊,靠著師傅手工製作完成的,所以都還是比較原始的機械撞擊式地雷,不是西方那種觸發式,需要人工控制。 在路面上的地雷和引線要用泥土埋著,人也不能走遠,隱藏在道路兩旁,手裡緊緊拉著引線,靜靜地等待著。 當敵人的軍車開來,軍車上滿是手執機槍的日本士兵,而道路兩旁計程車兵只有寥寥幾個,看起來火器和裝備都不如對方。 天幕下的眾人看著捏了一把汗,同時對那四個輪子可以裝許多人的車非常感興趣。 直到那車輪壓過地雷區,隱藏起來計程車兵開始倒計時:“3,2,1!” 軍車全部進入地雷區了! “拉!” 手裡的引線快速一扯,一片地雷齊齊開始爆炸:“轟轟轟——” 看起來是鐵殼子的軍車被一片